星期一, 8月 22, 2011

麟山鼻 (820am)

風稜石,麟山鼻,2011/8/20
嘻嘻,上個週末跟著老公前公司同事參加一個半日的活動─【Go蹓~探索不能說的秘密(麟山鼻半日遊) 】。這...到底是瞎密碗糕?麟山鼻到底在哪裡?簡單的看了一下連結,只知道是周董拍攝「不能說的秘密」中一個騎腳踏車的場景,也沒時間再調查清楚,一無所知的就出發了。呵呵~~

原來麟山鼻位於石門鄉,與富貴角守護著美麗潔白的白沙灣。白沙灣沙白水清,更是著名的貝殼沙灘。可惜沒有事先做功課,錯過了仔細觀察貝殼砂的機會。
麟山鼻 與 富貴角 守護著白沙灣
    
        麟山鼻富貴角相對望,矗立白沙灣兩旁,由於八十萬年前大屯火山群的竹子火山爆發,而形成了向外海延伸的岬角,德茂里居民稱為「鼻尾鼻」或「鼻尾頭」,日治時期改名為「麟山鼻」,為大量火山遺跡「安山岩」所構成的區域,安山岩呈深黑色、質地堅硬,有稜有角的『風稜石』,則是麟山鼻步道上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 (來源)

        向海延伸的麟山鼻富貴角兩個岬角,是臺灣本島的最北端,形成在八十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群噴發的熔岩。 (來源)

我們抵達白沙灣時不到 9am,遊客尚不多。沙灘上整齊羅列著出租帳篷,只要租用帳篷就提供一方供坐臥的草蓆。我們是過客,就免租啦!白沙白帳─倒是很好的拍攝對象。拍攝戲潮人兒時,發現浮標線似乎離岸很近,難道白沙灣的海域只有這麼窄嗎?抑或是沒下水的人的錯誤認知?
出租帳棚 and 戲潮人兒

9:20am 集合時間到,這次的行程分成兩大部分,首先是麟山鼻步道,有導覽老師沿途解說,約兩小時。然後回到北海岸遊憩探索館,大約 30min 參觀&遊玩。下午的行程則是先室內再走步道。一團約16人,費用是每人 $199,包含北海岸遊憩探索館門票 $50 及來回電車接送(省下單趟約10+ min 的步行)。我們都覺得這樣的費用很划算,特別是有導覽介紹,讓我們有機會來看看門道。今天的導覽是鄭水人老師,熱心風趣,雖然發音不太標準,依然讓我好好的認識了麟山鼻以及周遭的濱海植物。謝謝你,鄭老師。*_*

首先登場的是珍貴的藻礁
珍貴的藻礁

        藻礁的形成是因為有些藻類的生長條件需附著在穩固的岩石上,遍佈的安山岩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最佳的選擇,隨著藻類的新生與死亡,一代代的交替生長,進而形成了岩石表面上,具有多層細薄石灰質的藻礁。據了解,藻礁的造礁速度,每年不超過0.2公分,台灣的藻礁歷史可以追朔到上一次冰河期,最老的大概是幾萬年,最年輕的是長在藻礁前緣現生的珊瑚藻。
  藻礁生物礁的一種,任何生物只要可以堆積碳酸鈣的骨骼,骨骼堆積又夠大,能夠抵抗波浪的構造,就把它叫做生物礁。如果是以珊瑚建造的礁體,就叫做『珊瑚礁』,如果是以藻類建造的,就叫做『藻礁』。而藻礁生長的環境條件,通常比珊瑚礁還要差一點,譬如說水質環境可能比較混濁,溫度可能比較低,浪比較強的地方。也就是說珊瑚比較不適合生長的地方,珊瑚藻還可以生長、造礁,所以『藻礁』是熱帶珊瑚礁過渡到亞熱帶珊瑚礁的先驅生物礁。(資料來源)

 幾萬年才能堆砌而成的藻礁,如同珊瑚礁一般,提供海濱生物的生活場所,豐富海邊生態。
左上:中央及左側的暗色礁體就是藻礁 /
左上皆為藻礁近景

接下來就是風稜石。麟山鼻是火山熔岩伸入海中形成,熔岩冷卻後形成堅硬緻密的安山石。風化崩解後受到強風夾帶細沙經年累月的琢磨,而形成稜角分明的風稜石。
風稜石的形成
日夜琢磨
稜角分明
風稜石群 與 釣客
像不像小狗?
遍地風稜
銳利風稜 and 柔細白沙
依然風稜

而安山石因風化形成細細鐵砂,薄薄的舖在白沙上層。
安山石形成的黑色鐵砂,可以用磁鐵做實驗唷~~


沿途鄭老師介紹許多海濱植物,令我大喜,認真作筆記,回家上網查了一堆資料,頗有所獲。
全寄生 - 菟絲子
全然沒想到,這美麗潔淨的黃絲線竟是死去的菟絲子

莖:攀緣性,絲狀且光滑,淡黃色到橘黃色,植株以吸器附著寄主生存。
種子入地,初生有根,等到植株蔓延到其它綠色植物之後,初生根才斷,莖上會長出類似吸盤的構造,伸入宿主的維管束中,吸取養份和水份,從此就過著飯來張口的日子。
葉子退化成膜質鱗片,無法行光合作用。 
寄主範圍相當的廣,多數草本植物可能成為菟絲子的寄生對象。
被寄主的植物最後都會死亡,形成一片焦黃,俗稱「鬼剔頭」。(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白水木 - 枝幹扭轉有型,難怪可以作為庭院景觀樹
中名- 白水木    (來源:一個人與花草的生活)
學名- Tournefortia argentea L. f.
英名- Silvery Messerschmidia
別名- 白水草、水草、銀毛樹、Silvery 
科別- 紫草科 (Boraginaceae) 
屬別- 紫丹屬(Tournefortia)
花期-4月~6月
果期-6月~10月
原產地-台灣  亦分布熱帶亞洲、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熱帶澳洲及太平洋諸島
分布-台灣南北兩端沿海及蘭嶼、綠島的海濱珊瑚礁上、沙灘上
用途-海岸防風、行道樹、庭園景觀
特性
常綠性的小喬木或中喬木,株高可達10公尺。樹皮灰褐色,小枝條、葉片、花序被有銀白色的絨毛,枝上具有顯著葉痕。
葉呈輪生狀密集排列於枝條頂端,幾無柄,倒卵形或匙形,長約9~20公分,寬4~8公分,全緣。基部漸狹至楔形,先端鈍形或近圓形,兩面具密佈銀白色絨毛,枝上具有顯著葉痕。

左上:海檬果有毒,不是芒果 / 左上:海濱最常見的馬鞍藤,紫色花朵形似喇叭
左下:濱刺麥,意外找到名字真是 Happy / 右下:原來天人菊並非澎湖獨有 *_*
左上左下:文殊蘭 (花 與 果)
 右上:姑婆芋 (葉脈明顯,裂至葉心,葉面無膜)
 右下:朱槿(扶桑)
姑婆芋和芋頭要如何區分呢?    (來源)
- 姑婆芋在葉基的部分會裂得比較深,芋頭會淺裂一點。
- 姑婆芋的葉梗是凸起,芋頭的葉梗是平的。
- 姑婆芋的長莖是綠色,芋頭的長莖是紫色。
- 姑婆芋的葉子滴上數滴水會擴散成一攤水,芋頭葉上的水滴會形成圓形狀。
- 姑婆芋的葉子是濃綠富光澤,芋頭的葉呈粉綠色。
右:蟻獅 / 左: 黃槿
蟻獅是「脈翅目」完全變態昆蟲,生態史為卵 ─ 幼蟲(蟻獅,約2-3年) ─ 蛹(約1個月) ─ 成蟲(約3~5天)。
大顎』是蟻獅唯一武器。功用有二(1)做沙坑陷阱(2)獵取小蟲。
蟻獅是倒著鑽進土裡,原地邊轉身,邊用一雙大顎來做出漏斗狀沙坑。若有倒楣的螞蟻、蜘蛛等誤入陷阱,就很難脫身了。
蟻獅雖其貌不揚,但長大後的成蟲卻很像蜻蜓,叫「蛟蛉」:有兩支長長的觸角。因沒有口器,無法進食,通常交尾後不久就死亡。

蟻獅不過 0.5 公分左右,不易觀察。這篇文章教你快速挖起一掌沙,然後輕輕吹去沙子,就可以見到蟻獅的廬山真面目囉~~


黃槿    (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學名:Hibiscus tiliaceus L.
科別:錦葵科(Malvaceae)
別名:粿葉樹、鹽水面頭果、古老仔、粿仔樹
莖:樹高可達10公尺
葉序:葉背灰白色,被有星狀絨毛;三角形托葉,早落,疏生星狀毛。
葉形:圓心形
葉緣:全緣或有不明顯之波狀齒緣,具長柄
葉質:厚紙質
葉脈:掌狀脈
花序:頂生或腋出
花瓣:5片螺旋,像個羽毛球
花色:黃色,花朵中心的暗紅色,能吸引蜜蜂前來傳粉。
花期:生長在南部及避風的植株,幾乎是整年開花;生長在北部及迎風面的植株,花期會在冬季及風季時作短暫休息。花會由黃轉橙黃,壽命很短不到一天,有時尚未轉橙黃,就掉落地面,
果實:蒴果,球形,成熟實會五裂。
原產地: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
分佈:多生於濱海地區或平地。
習性:生性強健、生長快速、耐風防潮
用途:是海岸防風的優良樹種。

左上:一隻蚱蜢 / 其餘:蚱蜢恩愛中 (左下照片正是假上位交配)
哇!居然看到蚱蜢,好大一隻,約8~9cm長,而蝗蟲就是發瘋的蚱蜢唷(參考:李偉文的教育筆記)。後來看到一對恩愛中的蚱蜢。不好意思,打攪了。

蝗蟲交尾方式被稱為假上位交配,因為雖然雌蟲在下位背負雄蟲,但雄蟲生殖器卻必須向下伸以後再往上翹起,才能進行交配。一般雄蟲體型較雌蟲小很多,所以交配時常被誤認為是母親背小孩的有趣現象,觀察時須特別注意。 (來源)


沿途亦有一些美麗小景。
老房子使用了 人字砌平砌 兩種砌石方式
上左:步道 / 上右:漂流木與馬鞍藤 /  下:回望來時路
雖然這一天走的是「紀錄風」 ,全程使用 Sony T50 紀錄,可是我也有盡量照顧到畫面的美感唷。最後,讓我以一張光與影的照片,作為這充實一日的 Happy Ending,yeah!
光 與 影

後記:中國時報 2011.11 報導

2 則留言:

  1. 雖然昨晚拼到一點才完成,
    但完工的快樂讓我現在一點兒都不累!
    (到下午就知道囉~~)

    今晚還會修改一下,再放三張照片&增加一些說明唷!呵呵~~

    回覆刪除
  2. N 年後重看此文,依然很開心。
    最開心的就是:當年我努力的寫下此文,使這段記憶不至於遺忘在時間的洪流。
    以此為勵,以後也要加油寫文唷~~ 加油~~

    回覆刪除

2017 黃山秋日行 Day 4 - 1宏村 (1019)

↑ 宏村,月沼,最最美風景! 黃山秋日行的第四天,我們來到期待已久的「 宏村 」。 電影「 臥虎藏龍 」曾在此地取景,因而揚名國際。 而「宏村」最吸引人們的,卻是它的 美麗 。 美 在湖光倒影 。 輕輕搖曳的水面,收納水色天光,無語卻勝似私語。 水光映照黑瓦白牆,蕩蕩悠悠,憑添幾...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