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08, 2013

當代藝術的種子 @MoNTUE

↑     虛。實。'裡。外  @MoNTUE
面對不熟悉的當代藝術,是轉身離開,還是...試著...駐足欣賞?

雖然,駐足欣賞,也不見得敲得開當代藝術的大門。
然而,若轉身離開,可永遠沒有機會了解當代藝術。

連續兩堂當代藝術的美學散步,雖然沒有解開我的諸多疑惑,但...或許已經撒下小小種子,期待來日發芽,甚至茁壯。

===========================================================================
MoNTUE - Museum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oNTUE (北師美術館)  的小巧建築就座落在和平東路二段,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於2011年8月成立之大學美術館。
最佳的觀賞位置可能是搭乘文湖捷運經過時的驚豔與驚喜。
我們沒有搭捷運,來回走在 MoNTUE 前的林蔭道上,左拍拍右拍拍。
↑  意象為耳朵或眼睛的窗戶  (我猜:聽見 or 看見窗外的當代)
↑  北師美術館 (老公認真取景中)

拍了半天,多虧館內人員提醒,我們才發現立體變化牆有玄機。
原來一定要走到特定位置,才會看到完整而整齊的名字(MoNTUE)。驚喜~
↑  好有趣的立體變化牆,一定要走到特定位置,才會看到完整的名字(MoNTUE)。
↑ 看見 MoNTUE
白底黑字版的MoNTUE
↑  一對老夫妻走過 (另一個角度的 MoNTUE)

你找到那個特定的位置沒?

其實 MoNTUE 很貼心的在地上做好了記號 - 一雙鞋印。兩邊都有唷!
只是每個人的身高不同,所以還是必須略微移動視線或鏡頭,好讓名字可以比較完美的出現。
↑ 地上的腳印就是最佳位置的提示

這個場景超適合拍攝落地玻璃內外重疊的虛實影像,我拍了些。
↑   篇首那張的原版照  (篇首那張做了水平翻轉,更加撲朔迷離吧!)
↑  虛實呼應 似幻似真
↑  大片的落地玻璃,穿透美術館一樓,透視到校園。

看到這張照片時,才發現原來同學們早就坐在校園內等候,然怪咱們兩個傻瓜在 MoNTUE 的前門外傻等,心裡還納悶著怎麼同學們一隻都沒看到。


本校為台灣近代美術史與美術教育發源地,自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起,如倪蔣懷、陳植琪、陳澄波李石樵李梅樹⋯等前輩藝術家皆為本校出身。「北師」二字於台灣美術史上意義非凡,為了發揚並紀念此歷史,故保留「北師」舊稱,將本館命名為「北師美術館」。 本館所成立之意義並非緬懷過去榮景,而是為了「傳承」與「創新」;經幾番討論之下,我們認為「新」與「舊」並非不可共存,故賦予這座美術館一個俏皮、好玩、當代性的小名 "MoNTUE" (The Museum of NTUE),這個暱稱像極了英文「週一-週二」(Mon-Tue) 的縮寫,也歡迎大家稱呼北師美術館時也稱呼我們 "MoNTUE"。

===========================================================================
MoNTUE 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  展覽的宣傳單  (螢幕專用檔,美麗的靛藍色)   (網路照片) 

這一切都是由一座雕像開始。

【大紀元2013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秀麗台北報導)MoNTUE北師美術館於4月25日辦理開館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館方與法國羅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合作,集結展品時間橫跨六百年,古今國內外藝術家12位,集古典、浪漫、普普、後現代等風格思潮,將提供給觀眾一場跨越時代的文化盛宴。

此展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志明策劃。展覽主軸來自一件來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十九世紀石膏模製品 - 米開朗基羅麥第奇家族墓室設計<白晝>(Day)發想,展出的作品除了〈白晝〉模製品本身外,包括六件來自法國羅浮宮15-16世紀米開朗基羅畫派(Michelangelo school)的素描作品,它們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
此外展品有國外許多當代藝術巨匠,如Andy Warhol、Damien Hirst、Thomas Ruff、Thomas Struth、Bill Viola、Sam Taylor-Johnson等人,國內則包括了謝春德、陳界仁、張乾琦、曾御欽、劉瀚之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  (資料來源:大紀元)
大都會博物館的十九世紀石膏模製品 - 「白晝 (Day)」 (網路照片) 

這座雕像就是米開朗基羅麥第奇家族墓室(即梅第奇家族禮拜堂)設計的「白晝 (Day)」的石膏模製品。雕像背對觀眾,卻扭頭回視。導覽老師說不管是練過瑜珈氣功甚麼的,都無法輕易做出此姿勢。雕像左手在身背支撐,左腳繞過右膝,翹起二郎腿。臉上沒有明顯的五官,彷彿仍然是未完成狀態。貌似未完成是否已是完成?模糊的臉是不忍觀看人世?還是不願?或是無法?

附帶一提,展覽現場可以對雕像做環繞觀察,這可是觀賞原件沒有的機會唷!

-------------------------------------------------------------------------------
(義大利。佛羅倫斯/翡冷翠)

嗯,別人是順藤摸瓜,咱們不妨逆向操作,依瓜摸藤溯回源頭。
原件在佛羅倫斯,長成這樣。另一面果然見不著
↑  白晝 (Day)。米開朗基羅 @ 佛羅倫斯。梅第奇家族禮拜堂 (網路照片)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像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左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 (來源)

白晝(Day)是一組三件的雕像之一,位於「朱利安諾」的墓前。
 朱利安諾.梅第奇(Giuliano de'Medici) 與《白晝夜晚》(Notte e Giorno)   (網路照片)
左手邊,《夜晚》的雕像(Figure of Night)  (網路照片)
《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來源)
(好形象的暗示唷!)

在「朱利安諾」的這組雕刻對面有另一組「羅倫佐」的墓前雕刻。咱們來看看。
↑  羅倫佐.梅第奇(Lorenzo de'Medici) 與《黎明黃昏》(Aurora e Crepusculo)  (網路照片) 
↑ 右手邊,《黎明 (Dawn)》的雕像 (網路照片) 
《黎明 (Dawm)》─《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來源)

左手邊,《黃昏 (Dusk)》的雕像 (網路照片) 
《黃昏 (Dusk)》─《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 (來源)


米開朗基羅的《黎明 (Dawn)》、《黃昏 (Dusk)》、《白晝 (Day)》、《夜晚 (Night)》4座半臥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這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 4件象徵性雕刻。

這4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特殊寓意,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為世事所擾,憂心忡忡,既象徵光陰的流逝,也代表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梅迪奇家族陵墓和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尤其這 4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動盪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作品象徵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好哀傷的四座雕像唷!)
(來源:義大利【Firenze佛羅倫斯】-梅迪奇的家廟:Basilica di San Lorenzo聖羅倫佐教堂(第16天))

朱利安諾 vs 羅倫佐 (網路照片) 
羅倫佐是烏爾比諾公爵羅倫佐,是「豪華王」羅倫佐的孫子。而朱里安諾是指尼摩斯公爵朱里安諾,是「豪華王」羅倫佐的三子,換句話說,這二位雕像是叔姪關係。
(來源:[義大利]梅第奇傳奇(三):梅第奇禮拜堂)


再來看看這兩組雕刻所在的「新聖器收藏室」(Sagrestia Nuova)。
↑  新聖器收藏室 ─ 左邊是 朱利安諾,右邊是羅倫佐。   (網路照片) 
米開朗基羅的新聖器收藏室是相對於聖羅倫佐舊墓室設計而言。三組雕塑是米開朗基羅在1520到1534年間雕刻的,矗立在周圍:右邊是 Tomb of Lorenzo,左邊是 Tomb of Giuliano de' Medici。 (來源)


↑  梅第奇禮拜堂(Cappelle del Medicee)   (來源
禮拜堂分三大空間 ─ 墓室君主禮拜堂(Cappella dei Principi) 及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新聖器收藏室(Sagrestia Nuova)二樓是建於17世紀的圓頂禮拜堂,環繞四周長眠著麥第奇家族的六位大公,天花板有濕壁畫,牆壁及地板以大理石及花崗岩鑲嵌,裝置非常細緻華麗,但因色調很深,自然顯得莊嚴肅穆,部分正進行裝修。一樓展示著聖羅倫佐教堂的聖物及許多精雕細琢的黃金工藝品,看到這些奇珍異寶,自然明白何以入內須通過安檢。


↑  梅第奇禮拜堂,屬聖羅倫佐教堂結構的一部分,入口卻在相對的遠端。   (來源

梅第奇家族家廟─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與雕像所在的梅第奇禮拜堂(Cappelle del Medicee)
↑  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  背後就是紅頂八角形狀的梅第奇禮拜堂。   (來源)  
聖羅倫佐教堂位在中央市場附近,是翡冷翠第一間大教堂,這座教堂當初興建是為了獻給米蘭主教,後來在西元1461年由梅第奇家族委託布魯內列斯基設計重建,但是教堂的正面一直到他死後都沒完成,雖然之後米開朗基羅也曾經參與設計立面,但這面牆始終沒有完成,它樸拙的外表反倒成為這座教堂最特別的地方。

聖羅倫佐教堂的正面立牆一直處於未完成階段,據說後來政府或是其家族曾想依據米開朗基羅的設計稿來完成立面,或者將設計圖以投影方式來展示......。
但......或許......未完成就是一種完成 ─ 導覽老師如是說。


-------------------------------------------------------------------------------
(台北。MoNTUE。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神遊完梅第奇禮拜堂後,該回到展覽囉!

以米開朗基羅的「白晝 (Day)」發想,相關的展品都在某些方面與這件雕像有點兒關聯。如:回視、背後、面對死亡、午後....,或是直接向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致敬。

茲紀錄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展覽品。


【MoNTUE2F】
↑   米開朗基羅。白晝(Day)  與  15~16世紀米開朗基羅畫派的素描

此次展覽還向「羅浮宮素描版畫部門」借展了六件15~16世紀的「米開朗基羅畫派」的素描作品,都是臨摹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教堂」壁畫。雖然作者不詳,然而歷經四五百年的歲月淘洗而保存下來,實屬難得。在素描作品裡可以觀察到肌肉剛健飽滿,展現米開朗基羅的雄強表現畫風。
↑  利比亞女先知呼應背部回顧。15~16世紀米開朗基羅畫派的素描 (羅浮宮借展)
↑  兩位小天使。15~16世紀米開朗基羅畫派的素描 (羅浮宮借展)
↑  薩拉提爾及母親。15~16世紀米開朗基羅畫派的素描 (羅浮宮借展)
↑  男性裸像 受審判者。呼應背部。15~16世紀米開朗基羅畫派的素描 (羅浮宮借展)
↑  為了上帝之愛,祈禱。達米安  (時常見到骷髏頭符號,所以不怕,更況是鑲滿鑽石) (呼應死亡吧)
↑  與死者之頭合影。達米安 (真的死人頭,可怕!還好是笑臉,但...依然可怕!)
! 試鏡 Video:艾迪.賽基維克 。安迪沃荷  (看在安迪的名氣上) (呼應'凝視'吧)
↑ 哀慟 Video。珊.泰勒.強生 (向完美的「羅馬聖殤」致敬。另,被抱的可是小勞勃.道尼唷!)


【MoNTUE。3F】
狂躁之夏 Video。曾御欽   (呼應背部囉!)
一組四個Video,圍出一個小小的空間,影中人皆背對觀者,半裸著午睡,但見背部隨呼吸緩緩起伏。但是看了一會,你就會發現午睡中的主人翁,隱隱不安,或許是天氣炎熱,還是心情煩躁,讓人感受到影中人燥熱不安的情緒。

曾御欽很大方的在 Flickr 分享了這四個影像,展場的長度為10min ,但 Flickr 上只有1:30,作者標示「original time : 10:00,loop」,不能確定是否展場的就是反覆播放成10min。這裡是作者對「 狂躁之夏」說明 (欸,程度太淺的我看得有點兒累)。我最喜歡這個 Video,符合我所熟悉的美感。



接下來「湯瑪斯.史楚斯」的三張照片。
↑ 穆勒肖像。湯瑪斯  (沒有表情,彷彿在做無言的抗議)
↑  奧津一家,山口 1996。湯瑪斯  (設計過的照片,彰顯家人間的關係)
↑  李希特一家,科隆 2002。湯瑪斯
上面三張照片都是「湯瑪斯.史楚斯」的作品,讓我看得很迷糊,完全不懂為何這樣的照片可以稱做藝術,尤其是那兩張家庭照。後來看了展品說明才明白,湯瑪斯在拍攝前會花很多時間與拍攝家庭溝通,討論如何拍攝。拍攝時間往往很長,一次長達數小時。講究拍攝場景、安排人物群組,使用自然光源,以長時間曝光來取得細節。

這樣的照片對於被拍攝的家庭當然是彌足珍貴(畢竟花了好多拍攝時間啊)。然而,對於不知情的觀者,如我,該如何接收隱藏在照片背後的用心良苦呢?

不可否認,當我們了解背後的故事之後,開始對展品產生較多的情感投射,開始懂了。
然而藝術是否應該是直觀無礙的,不必思索,無需言語。

再一次,我想問......藝術到底是直觀的,還是可以是理智的。
是否,某部分的當代藝術挑戰了美學的直觀?


暴風雨(梅杜莎之筏習作) Video。比爾.維歐拉 (長達16min 的慢動作,看到不耐想快轉,飛濺的水珠很美)



【MoNTUE。B1F】
↑  看領帶,催眠中。劉翰之
穿戴上「看領帶」的裝置,被迫保持低頭的姿勢。他可以感覺到經過他面前的人,有人放慢腳步、有人繞道,但不管怎樣都不會跟他們有眼神上的接觸,領帶上的花色佔滿他的眼睛。

「看領帶」的圖解說明:
「來,讓我幫你轉緊一點」「呃,謝謝 (有時候你根本分不清是真的仁慈,還是殘忍)」
「來,讓我幫你轉鬆一點」「謝謝你的仁慈 (你就是等著聽這句話吧)」
「看領帶」的圖解說明,真是有趣。表現了人們的善疑。


↑ 凌遲考 Video,一張歷史照片的回音。陳界仁 (不敢看,不想看,不願看...唉)
凌遲,俗稱「千刀萬剮」,屬於最殘酷的死刑之一。凌遲是指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 (來源:Wiki)

逃離北韓 Video。張乾琦 (唉,北韓~


【MoNTUE】。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Floor Plan
↑ Floor Plan

非常感謝 MoNTUE 提供完整的文物說明卡,讓我才有材料可以完成這篇文章。
更棒的是 MoNTUE 特別將文物說明卡設計成自己蒐集,最後再依據自己喜愛的順序裝訂成冊,真是太有趣啦!
(詳 MoNTUE北師美術館【續‧展覽小心機】, 須登入 Facebook)
(及 主視覺設計-摺頁設計、展覽手冊設計部分,也是 Facebook)
工作人員幫忙裝訂成冊,變成個人專屬導覽手冊,真是酷斃了~

最後,盤點了我的當代藝術素養,依然徘迴在門外。@@

差點忘記說,十分謝謝宜恬老師精湛有趣的介紹,讓我對於陌生的藝術形式,不再那麼害怕,雖然我依舊依然徘徊在門外...


  • MoNTUE北師美術館│米開朗基羅的一天 Michelangelo' s Day (CF 推出囉!)



Ps: 這一篇用了大量的網路資料,已經盡量標出來源,希望沒有侵權啊!

2 則留言:

  1. 您好!
    我是北師美術館的網路小編!

    點開了您的網誌,
    豐富的筆記與對話真是令人太感動了~~~~
    (宜恬老師看過更是差點落淚)

    不知道您願意不願意借我們轉貼到官方facebook上,
    和所有北師美術館的朋友分享您精彩的紀實呢~?

    非常非常希望您能答應,給我們這個機會!

    祝 闔家夏天好!


    MoNTUE敬上

    回覆刪除
  2. 沒問題沒問題,歡迎分享。

    一定要好好感謝宜恬老師,讓我有機會推開現代藝術的大門。
    還要謝謝 MoNTUE 的巧思,讓我“帶回”豐富的展品回憶。*_*

    回覆刪除

2017 黃山秋日行 Day 3 - 黃山 II (1018)

 ↑ 團結松 (奉上我拍的最好的一棵松) 2017.10.18 - 我們在黃山上迎接清晨。 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應該會摸黑起床,到離飯店只有15分鐘路程的 丹霞峰 觀賞黃山日出。但是, 天氣根本不好 ,所以我們只好睡到日頭高掛的7點多才起床早餐,8:40a...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