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13, 2014

最後一堂。2013台北美術獎(2014.1.11)

↑ TAA - Taipei Art Award,台北美術獎2013
最後一堂課,略有所感,故成此文。

當代藝術,離我們那麼近,感覺卻那麼遠。
因為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沒有任何規範,甚至只是丟出一個觀念,如:杜象的噴泉。當代藝術經過時間的淘洗,披沙礫金的留下深具意義的事物,或是發想茁壯成為引領風騷的觀念。
如果...我們不了解的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我們只能感到難以親近而漸行遙遠。

感謝老師,帶領我們略窺當代藝術的殿堂。

1/11,天氣晴。最後一堂課,「2013台北美術獎」在「台北市立美術館」。
這一天,我們很難得的由地下二樓進入北美館,而且是免費入館喔!
*本館一樓大廳因應佈展需要,正門自1月7日至1月24日暫停開放,南進門入口自1月7日至1月10日暫停開放,請您依指標由地下二樓臨時入口進館(期間1月7日至1月24日免票參觀))

  • 「臺北美術獎」為一年一度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全國性美術競賽,沒有年齡限制,也不限定作品的材質與尺寸,不論是初試啼聲的創作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藝術工作者,只要作品深具獨特風格與當代精神,並能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都歡迎報名參加! (來源)
  • 「臺北美術獎」自 2001年開辦,希望呈現當代藝術新貌,今年(2013)評審團由阮慶岳擔任主席,高重黎、陳泰松、陳慧嶠、黃海鳴、蕭淑文、龔卓軍等7位藝術家擔任評審,所有的得獎作品現於北美館展出。(來源:中時電子報)
  • 「2013 臺北美術獎」經兩階段評審之後,共計十二位參賽者進入決賽,並將創作概念落實為展覽呈現,展出作品包含平面、裝置及數位影音。以下為得獎名單。
臺北美術獎:獲頒獎座乙只、獎狀乙紙,以及獎金55萬元
- 黃博志,作品為藝術行動計劃《五百棵檸檬樹》

優選獎
獲頒獎狀乙紙以及各得獎金12萬元
- 王仲堃的聲音裝置《另一種音景系列-樂透》
- 吳建瑩的錄像裝置《我的朋友》
- 陳亭君的繪畫系列《日夢之所》
- 郭俞平的複合媒材《延遲與凹洞》
- 鄭崇孝的繪畫作品《第三次工業革命》

入選作品
各獲頒獎狀乙紙
- 民生里民生里—《民生里民生里》、
- 何昱達—《24小時檳榔攤》、
- 張雍《雙數/MIDVA》
- 張永達—《matrix.24 N°1》、
- 黃于珊《不自然系列/看見‧看不見X系列》及
- 廖祈羽—《小心》。

展出時間:2013/12/21 - 2014/03/16

展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 D~E~F   (來源)


現在,就讓我來記錄一些比較有印象的作品吧!

=====================================================================================
  • 臺北美術獎(首獎)黃博志。藝術行動計劃。《五百棵檸檬樹》
↑ 黃博志。《五百棵檸檬樹》@ 展覽簡介
藝術家黃博志用藝術行為創造未來的品牌,他號召五百位民眾各以五百元買下酒標、供他種下一棵檸檬樹;兩年後,他們將各獲一瓶檸檬酒。他的藝術計畫「五百棵檸檬樹」昨天獲「台北美術獎(台北獎)」首獎。

黃博志說:「藝術家與農夫,都有創造的特質。」他獲知得大獎開心地說:「我要當農夫了!」他的藝術計畫靈感得自三塊休耕已久的農地,其中位於桃園觀音鄉老家的農地,已休耕廿年。

他的媽媽長期從事藍領工作,失業後也重返老家新埔當農夫,黃博志因此更了解台灣農村的現況,也從媽媽身上挖掘出快被遺忘的故事─沒落的釀造技術、荒廢的田園、失業的農夫。他對媽媽開玩笑說:「我們來種五百棵檸檬樹吧!」

善於寫作的黃博志替媽媽出書,一邊思忖「何不尋找資源串聯漸漸逝去的能量」?即將參與「五百棵檸樹」耕作的四位農夫,都是他的親友,而他販賣的是「默契的相信」,從自創品牌發想。藉由「五百棵檸檬樹」,黃博志探討藝術家、作品、策展人、美術館、展覽、觀眾之間存在的商業及非商業的資源流動。

除了種檸檬,他同時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一邊寫故事。而採集正像訪談、耕種猶如撰寫、生產水果如出版文字。

北美館評審團一致認為,這件作品積極處理台灣當下農業生產及消費行為等問題,兼具實驗特質及未來性。台北獎的首獎獎金五十五萬元。黃博志將在今年底種下第一批檸檬樹苗。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此外,黃博志也運用參加北美獎的「材料費」與「參展費」,來修復破舊農舍的家具、並用農舍的木材,製作出檸檬酒品牌的吧檯,並在北美獎展場上展示。黃博志說,他不希望這些東西到最後,只能變成被展覽「單次消費」的木工木作,而是未來也能成為檸檬酒品牌展示的文件,而且可以重複使用5年、10年。 (來源:非池中藝術網)
↑ 展場內,老師為我們說明《五百棵檸檬樹》的創作理念
↑ 展場周圍散放檸檬樹的盆栽 (注意,芸香科的植物都有刺唷)
↑ 展場外的檸檬酒 Bar  (每日限時限量提供免費試飲) - 週六 1~8pm,限量60名。其他時間 1~5pm,30名。
黃博志的文字創作能力很好,他在展場放置了近十冊薄薄的故事或是訪談(我不確定)。這些薄冊也是展覽的一部分。上課時間匆匆,來不及細看。所以下課後,老師走回展區,這回認真地看了起來。
↑ 下課後,認真的老師正在閱讀
老師提到「約瑟夫·波依斯:《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的計畫。同樣的植樹,卻有不一樣的關懷。
1982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在第七屆卡塞爾文件展提出7000棵橡樹》計劃,他在美術館前的廣場將大批玄武岩堆放成一個三角形,並在三角形的尖端種下第1棵橡樹。他宣稱這些石頭將不移走,除非往後每在卡塞爾市種下一棵橡樹,然後在樹旁立一個玄武岩。
剛開始時,市民與市政府並不喜歡這個計畫;然而,來自國外的贊助與參與卻非常踴躍。但堆積如山的石塊對他們而言卻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後來市政府與居民不得不開會討論,規劃種植的區域與路線。隨著時間流逝,廣場上的石塊越來越少了,大家也越來越興奮,因為這表示卡賽爾市的樹越來越多了,市民也越來越接納並參與這個計畫。最後,甚至有些樹與石頭還種植到國外去了。
 波依斯沒能看到這件作品的完成,他在1986年過世。隔年,他的兒子在卡賽爾美術館前父親的第1棵橡樹旁,種下第7000顆橡樹。自1982年迄今,卡賽爾市已經種植超過2萬棵的樹
(來源:《X棵菩提樹》之壹 — 7000棵橡樹)

老師也提到我們之前看過的「a~藝術與水的循環計畫」。拿出一半利潤,製造下一批瓶裝水。另外一半利潤,累積到藝術基金,用來資助創作計畫。同樣的有銷售計畫,卻有不一樣的標的。
  (就是老師說「水資源」的這一段話,讓我下定決心整理此文。因為我只記得「水循環」,卻不記得細節。我知道自己學得很慢,必須加倍努力。)

當代藝術總是很容易有爭議。有爭議不打緊,重要是得爭氣。且拭目以待,兩年後可否順利的釀出檸檬酒吧!

*註:本來我只是詢問志工,可否拍攝展場旁邊開花結果的檸檬樹盆栽。得到的答案,居然是通通可以拍攝,甚至歡迎多多拍攝,真是令我大吃一驚。當然,我還是戰戰兢兢(怕被指責)又毫不客氣的拍攝起來囉~

後來意外在北美館官網的「參觀> 樓層>」,看到下列說明
5. 展覽作品除特殊聲明外,原則上同意在不使用閃光燈及腳架之情況下適度開放拍照。
原來真的可以拍耶!

=====================================================================================
  • 優選獎陳亭君。繪畫系列《日夢之所》
這是我滿喜歡的單元,輕盈的繪畫,柔和的色彩,還有各種房間的配置、擺設,相似的畫作掛滿了小房間,相當符合我喜愛收集整理的習慣啊,呵呵。
↑ 陳亭君。《日夢之所》@ 展覽簡介
但,陳亭君可不是只有畫出房間及擺設而已,她透過訪談,試圖透過繪畫抓住主人的故事。如下圖《艾倫的房間》。
↑ 陳亭君。《日夢之所》I - 艾倫的房間,畫作旁邊有說明
↑ 陳亭君。《日夢之所》- 艾倫的房間,畫作旁邊的說明
簡單翻譯「《日夢之所》- 艾倫的房間」畫作旁的說明。
「Alan Chen,23歲,男性,學生,香港人,在這個房間住了1.5年。
最喜歡房間裡的床。其實Alan 在家的時間不長,經常在工作室中忙碌。很喜歡在晚歸的夜裡,坐在床上看書,直到睡覺時分。 (床,就是讓人感覺放鬆的所在)

看了畫作說明,你可以感受到房間主人的個性與故事嗎? 呵呵 (呵呵,網路Chat敷衍第一名)

↑ 陳亭君。《日夢之所》II
↑ 陳亭君。《日夢之所》III   (謝謝這位同學的背影,讓畫面更有 Fu)

你喜歡 陳亭君的作品嗎?
=====================================================================================
  • 優選獎鄭崇孝。繪畫系列。《第三次工業革命》
↑ 鄭崇孝。《第三次工業革命》@ 展覽簡介

牆面上的繪畫,可愛的圖像,頗具卡通味。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引人深思。

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機器時代(蒸氣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還有石油)。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了嗎?我在 Wiki 上查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位化革命”。在這本書查到“以綠色能源、網路技術(如3D列印)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工業革命,的確為我們帶來更為便利的生活。但相對的,生活中一些質樸的美好,卻漸漸消失。甚至出現荒謬,如:滿眼低頭都是滑手機滑平板的人,反而忽略了與眼前的人面對面的溝通。

藝術家以第三次工業革命為題,思索工業革命為我們帶來甚麼便利?以及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荒謬場景?
嚴肅的課題,卻以輕鬆童趣的圖畫,來提出反思。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來源:Wiki)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低地國家和丹麥)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來源:Wiki)

第三次工業革命數位化革命,或數碼化革命,數位化革命使傳統工業更加機械化、自動化,從而減少了工作成本,使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徹底改變。(來源:Wiki)

↑ 鄭崇孝。《第三次工業革命》I
↑ 鄭崇孝。《第三次工業革命》II
↑ 鄭崇孝。《第三次工業革命》III  (創作者的身影 及 創作發想)
好古錐的創作者,把自己的形象,置入畫中,變成可愛的...嗯,代言人。

=====================================================================================
  • 入選獎張雍。繪畫系列。雙數/MIDVA
這也是我很喜歡的系列《雙數》。
聽老師講,才知道斯洛維尼亞的文法裡,有單數、雙數、多數的分別。
↑ 張雍。《雙數/MIDVA》@ 展覽簡介    (《雙數》城 vs 鄉,我猜的)
《雙數/MIDVA》是一個有別於以往的嘗試,也是張雍二O一O年六月才開始的拍攝計畫。這次他將鏡頭反轉過來,從每天眼睛一睜開的日常生活裡感受焦點的刻度,在身旁親近的人們身上思索攝影時景深的縱長;而張雍也開始學習一個全新的語言:斯洛維尼亞語。斯洛維尼亞語有所謂的「雙數」,即單數之外,兩個的時候要用雙數,三個以上才是複數。中文翻譯「我們倆」的MIDVA是這個雙數的主格;主詞若是「雙數」,之後的動詞也要配合作變化,與單數或者複數的型態皆不同,這確實是斯洛維尼亞語法最獨特之處。

張雍透過文法上「我」與「我們倆」這樣單數與雙數的練習,驚奇地發現,生活中那些看似最平凡的事物,也有其獨特的神奇。這樣的體會,讓他聯想到攝影同樣迷人的世界:每一格影像其實都是最獨特的瞬間,是攝影師與故事裡不同人物的一種 「雙數/MIDVA的相互呼應」。每一個「我們」所指涉的瞬間,都是拼圖上預先被安排好位置的左右兩邊,攝影師的工作說穿了,其實就是替這兩塊拼圖找到相對應的點線面,以最誠懇的心情溫柔地將原本隸屬於兩個不同現實的世界,透過輕按快門來進行雙數連結。MIDVA這個介於單數與複數之間,另一個「雙數」的出現,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人際關係網路界面,更細心地梳理出各種親密關係不同層次的沈澱:張雍與懷孕挺著大肚子的女朋友,後院的那棵樹和他,他與對面的那位凝視遠方的乘客,乘客在車窗上倒影以及拿著相機的張雍.....等等,雙數提醒著不同的視野,觀看與被觀看不必然是存在於截然不同的世界。

看待拍照的角度是這樣,面對生活的態度亦如此。歐洲這幾年的訓練讓張雍相信攝影是一輩子的志業,最嚮往的攝影是與生活緊密的連結。那看似平靜的方寸世界,裡邊的深度延伸至無限遠,一直伸展到另一端我們腳下正踩踏著的,這個深不可測的現實世界......這也是張雍目前正在巴爾幹半島北端斯洛維尼亞進行的練習,透過一格一格畫面的累積,不僅紀錄著那些別具意義的生活點滴,同時也發掘了更多觀看周遭世界以及內省自己生活的諸多可能性;像童年熱衷集郵的那股熱情,透過收集更多種雙數/MIDVA的組合同時培養耐性,靜下心來規劃下一段生活裡的旅行。 (來源:大塊文化)


2013年,三十五歲的張雍從捷克落腳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學習如何扮演一位好丈夫、好爸爸,生命中的禮物讓他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追著世界各個角落的故事,然而他也突然有所體悟,思索為何攝影師總要到「遠方」拍攝「別人」的故事,尤其當攝影師的生活周圍就充滿了最具生命力的故事。旅歐十年,張雍了解了故事不在遠方生活不在他方,攝影對他而言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骨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照片是這一切的證據。 (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別害怕,繼續用力!」Anja 在產房裡,護士這麼說道。
而總是將攝影機對著遙遠他方的張雍,一手緊握 Anja 一手抖著攝影機,小心翼翼地留住眼前一切親愛的,過去浪跡天涯的勇敢都不見了,希望母女安好的感覺太過強烈,面對眼前的未知,與生命最美好的一切,他也小小聲地告訴自己,「別害怕!」然後,Sonja 像個小小的太空人,用力地降落在張雍與 Anja 的生命裡,成為他們「生命旅程至今最不可思議也最美妙的珍藏」,而近期張雍在台南索卡藝術中心的「雙數+1」攝影、錄像個展,以影像書寫的動人情書,將延續 18 年,甚至更久更久以後。 (來源:MOT/TIMES 線上誌)

我喜歡這一系列是因為照片感覺溫馨、充滿期待。原來,生活異鄉十多年的張雍,遇到生命中命定的女子 Anja,添了女兒 Sonja,從此不再是單數,變成雙數,甚至雙數+1。從此明白故事不在遠方,生活不在他方。環繞在他生活周遭的故事,才是他此時最在意的故事。

牆上照片皆兩兩成雙,隱喻雙數。
《雙數》可以是拍攝者與被攝者。
《雙數》可以是現在 vs 以前,室內 vs 戶外,....

一旁還有 Anja 與 Sonja 的 Video,可以看出張雍的愛有多深。想起浪子的回頭,想起鐵漢的柔情。這樣的柔情更讓人動容。

只是,我拍得實在太糟,唉,下面這一張勉強可看。
↑ 張雍。《雙數/MIDVA》- 每張照片皆'兩兩成雙,如對仗,喻雙數

=====================================================================================
  • 入選獎黃于珊。繪畫系列。不自然系列》
↑ 黃于珊。《不自然》@ 展覽簡介
這也是我蠻喜歡的單元。黃于珊以薄紗(有點兒像絲襪)為畫布,將不同色彩的薄紗拉扯繃張於畫框上,時而穿過畫框,顛覆了畫框的使用方式。有時揮灑畫筆於畫布上,形成不一樣的質感,也形成不透光處。薄紗層層疊疊,展現多層次的風情,透過光線形成美麗圖案。

我覺得光影實在精彩,但是畫框離牆不遠,空間狹窄,難以展現出光影的美麗。

我可以直接欣賞這作品,但是我無法明白,為啥主題叫做《不自然》(??@@)。
↑ 黃于珊。《不自然》I
↑ 黃于珊。《不自然》II
=====================================================================================
其他得獎作品:
  • 優選獎:
↑ 王仲堃。聲音裝置。《另一種音景系列-樂透》==> 設備維修中,沒看到。
↑ 吳建瑩。錄像裝置。《我的朋友》==> 一個略長的 Video,需要花時間靜心觀賞。
↑ 郭俞平。複合媒材。《延遲與凹洞》==> 回家才知這是探討「中興新村」,可惜當時沒能吸引我細看。


  • 入選作品
↑ 民生里民生里。《民生里民生里》==> 亦有文本,可惜當時沒能吸引我細看。(嗯,我太沒耐心@@)

↑ 何昱達。《24小時檳榔攤》==> 完全沒看到 @@
↑ 張永達。《matrix.24 N°1》==> 必須靜下心來感受,可惜我當場沒辦到。

↑ 廖祈羽。《小心》==> 我看了,但是走不進這個故事 @@


  • 藝文直擊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台北美術獎】


=====================================================================================
懶貓獨白:
某些作品,必須先花點時間細讀文本或是觀看影音,才有機會走入作品。對於我這種行色匆匆的觀賞者,往往就是擦身而過。不知是作品還不夠成熟不夠吸引我,還是我的程度太差@@。

自忖,對於當代藝術,我還沒有能力論述。
只能在這裡忠實地記錄我所遇見的所了解的所不明白的事物。
期待有朝一日,萌芽茁壯。

=====================================================================================
同場加映:等候上課前的台北美術館附近風景。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開館前的寧靜 (仔細看,室內有佈展工程車喔)
↑ 「台北廣播電台」暨「員山派出所」(白牆紅窗綠瓦,我覺得挺美的)
 ↑ 轟隆隆的飛機
↑ 台北故事館 - 都鐸式的建築,典雅美麗
=====================================================================================
最後一堂課下課囉!期待下學期,繼續美學散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7 黃山秋日行 Day 3 - 黃山 II (1018)

 ↑ 團結松 (奉上我拍的最好的一棵松) 2017.10.18 - 我們在黃山上迎接清晨。 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應該會摸黑起床,到離飯店只有15分鐘路程的 丹霞峰 觀賞黃山日出。但是, 天氣根本不好 ,所以我們只好睡到日頭高掛的7點多才起床早餐,8:40a...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