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阿宅物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阿宅物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9月 08, 2010

花蓮一日遊 (下) - 七星潭,蘇花公路

(多層次的蔚藍海水,對應藍天白雲,毫不遜色 ─ 七星潭, 2010/8/28)

第三站:七星潭,觀海
離開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後,循著前人的腳步前往七星潭。(詳細介紹在本文後面)

這是臨時加入的景點,沒有 GPS 定位導航沒有地圖,只憑著一本很老的旅遊書及沿路指標,我們到了七星潭的某處海灘。此時大約是10:30am。

一望無際的海,多層次且清透的藍,讓人心曠神怡。

可素,阿宅對親近海洋沒有興趣,強強也因沙灘太熱無法走入,於是把兩小留在車上吹冷氣休息!

Alex 倒是問了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花東海岸明明是岩岸怎麼會有沙灘勒?」我無語。直到走向那一望無際的藍,這才發現...這裡其實是礫石灘,堆積著大大小小美麗的卵石唷!這裡的海岸陡降,戲水需留意。

且來看看我的七星潭收穫!
↑ 人少的時候,安靜的彷彿連海水都睡著了 (遠處應該就是定置魚網的浮標)

↑ 人多的時候,連陽光也跟著熱情起來

↑ 沒人的時候,顯得寂寞 (背景據說可以望見蘇花的清水斷崖)

↑ 來個辣妹才有 FU

↑ 美麗色彩是大自然的傑作

天的藍、雲的白 -- 海的藍浪的白

↑ 翻騰的浪 vs. 翻騰的雲

↑ 遍地美麗卵石

卵石或大或小各具特色

↑ 伴著時間與浪潮,遷移形異

↑ 認真攝影師 & 辛勤撿石人

↑ 回首...依然白雲藍天

↑ 亮潔白雲彷若發光

在七星潭待了30 min左右,大約11點離開花蓮,沿著蘇花公路,前往今天的午餐預定地南方澳。


第四站:蘇花公路,返家
總是在返家途中,注視著蘇花公路的美麗。此時車子剛好開在靠近海岸的這一側,沿路開車看到景色宜人且適於停車的地方,就下車拍照。

這時我想起一樁往事。

有一年,也是在返家途中,我們下車拍照,我哄著當時年幼的 Alex─「你看,那裡的風景是不是很美麗呀!」。Alex看了幾眼說:「怎麼下去玩呢?」我立時明白,對年幼的他而言,美麗的風景可望不可及,遠不如手裡的石頭可以玩耍。親愛的 Alex,這件事你是否仍有印象?

且來看看我的蘇花公路收穫!
↑ 歸途的蘇花公路

天藍山青海亦藍

↑ 忍不住拍下近來絕美的藍天白雲

↑ 一方山一灣水

後會有期,永遠美麗的蘇花公路


返程的蘇花公路,車子比較多,無法開的很順暢,因為總會遇到大車、慢車,然後在他們的後面就接了一條長長的車龍。等我們抵達南方澳,居然已經將近 2pm。吃過豐盛的海鮮大餐,咱們就踏上歸途,不到 4pm 就到家囉,結束了這一天 11個小時的花蓮一日遊。


  • 花蓮一日遊之投影片展示 (Picasaweb 的新功能)


===============================================
  • 七星潭位於花蓮機場東側,雖名為潭,但實際上是一個星月型的海灣。七星潭位於花蓮新成鄉東北角的海濱,此地海灘成一優美的弧形海灣,海水潔淨蔚藍... (緣起與特色)
  • 長達二十一公里的旅程有不同的風光。花縣政府更興建了石雕園區賞星廣場觀日樓兒童遊樂場等休憩設施,在漁場附近還有海生態的解說牌,也利用防風林區闢建海濱植物園區,動植物生態非常豊富,來一趟知性之旅絕對不虛此行。(緣起與特色)
  • 根據歷史記載,七星潭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的 「台灣輿圖」 中,因為該地區羅列著大不等數口小湖泊,明顯呈現低漥地形, 一九三六年,日本人在該地區興建「研海飛行場」,因此把湖泊填平,而將原來七星潭地區的居民遷至今天的海灣一帶。昔日遷至海灣一帶的居民習慣自稱為「七星潭人」,所以大家就稱此海灣為七星潭。 另一傳說則是因為該處海灣遼闊,視線較為寬廣,少了光害,觀看北斗七星時特別明亮而被命名之 。(人文景觀)
  • 昔日的七星潭是一個小漁村,雖該海域缺乏天然灣澳,然而因黑潮流過,帶來各種迴游的魚類資源,加上中央山脈的山腳緊迫於海濱,沿岸的流水深且急,近海魚群在此匯集成天然漁場,早期七星潭捕魚方式是以「牽罟」,也就是乘著竹筏出海撒網,再由人力拉拔上岸的方式捕魚。至日據時期(昭和七年,西元 1932)引進定置漁業的技術,「東部台灣岸內」一書曾記載米崙灣(今日七星潭)一帶作業情形。(人文景觀)
  • 定置魚網是一種長期將魚網固定在特定的沿岸海域,利用潮汐漲落方向與魚群不會後退的特性,將魚網佈置成開敞的三角形,並將漏斗狀的網袋放置其中,因入口處窄小迴游路徑被遮斷,一旦進入就很難逃出,這種於沿岸架設的陷阱式漁業,使魚貨上岸後仍是形態完好、鮮美,對漁民也是一種安全的作業模式。(人文景觀)
===============================================
這篇文章把七星潭的「牽罟」與「定置漁網」介紹的很好,可愛的圖讓人一目了然:
  • 牽罟」:在七星潭早期的捕魚方式是當海上魚群出現時,漁民們划著竹筏出海撒網,漁網呈扇形的樣子,魚群就圍在網的中間。在岸邊的人,以拔河的方式將罟網往岸邊拉,所捕到的魚就由大家平分。
  • 定置漁網」是由三個長期固定在海中的漏斗狀的網袋所構成,它利用魚兒不會後退的原理,當魚群看到垣網時,只好向左或向右到處亂竄。如果選擇向左的魚兒,那可真是它的lucky day,可逃過一劫(?)。如果魚兒選擇向右,繼續前進,最後集中在第二箱網子。那很抱歉,不一會兒的功夫,它馬上掉入陷阱永不翻身,漁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利用竹筏將魚兒鉤上岸來,等待買主囉!
===============================================
另一篇文章(七星潭歷史悠久的定置魚網)提及特別的收網方式:
  • 還有一點比較特別的是:七星潭船隻無法直接靠岸,所以定置漁網所補獲的魚,還必須由絞車怪手配合,才能拉上岸來。如果想要吃新鮮的魚,不妨在早上或黃昏的時候到七星潭定置漁場購買。
===============================================
懶貓遊記。花蓮一日遊

===============================================

星期一, 9月 06, 2010

花蓮一日遊 (上) - 砂卡噹步道,長春祠

(湛藍溪水,潔白沙洲,靜謐的臥著一方 ─砂卡噹步道,2010/8/28)

在老公的強力遊說並承諾當天來回的條件下,咱們家阿宅雖不樂意,倒也勉強配合。

原先老公只提議去花蓮玩,沒說詳細地點,我也不在乎,反正一家人哪裡都好。出發前一晚,老公說是要去太魯閣。太魯閣...彷彿有人在記憶裡突然點亮了一盞燈,點出了上回 Liya 外拍的景點。我趕快上網查詢,果然【砂卡噹步道】就在太魯閣牌坊不遠處。而且正是不久前媽咪與妹妹妹夫一同旅遊的【神秘谷步道】。嵌入山壁的清幽步道以及湛藍溪水是我最深刻的印象。這麼美麗的地方當然令老公心動,連我也心動的帶上 40D(錯誤的決定),期待能留下美麗景色。


網路上關於砂卡噹步道的介紹:
  • 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日本人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1940年,日本政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 摘自砂卡噹步道的介紹
  • 早在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建造立霧電廠,從砂卡礑溪沿岸的岩壁上開鑿出一條長達四點四公里長、一公尺寬的步道,早期被稱為「神秘谷步道」,後來才改回太魯閣族慣稱的「sgadan」,意為「臼齒」。-- 摘自【砂卡礑步道】


第一站:砂卡噹步道,探幽
8/28(六) 早晨 4:30 起床,5:00 出門,爲了避免塞車。一上車,除了老公,其他二人一狗均在補眠(呵,男人真命苦!)。清晨出門,果然一路順暢,不到 8點左右就抵達砂卡噹步道。我們在砂卡噹橋的另一側停好車,開始探幽之旅。(很小的停車場唷)

↑ 艷紅砂卡噹橋、步道、溪流及休憩椅


↑ 岩石美麗 溪水清澈 恍若仙境


湛藍的色彩 更添靈氣


湛藍溪水 美麗石紋 相印生輝


↑ 前石鑲白邊 後石穿紋衣 相伴湛藍水 天長地久遠


↑ 看湛藍溪水 讓風吹起輕輕的皺摺


豔陽下 水紋溪石 共譜晶瑩樂章


水紋之一

水紋之二(我的最愛)

↑ 我的影子

↑ 依然是水波光影

↑ 被風輕輕吹皺的水面宛若薄紗

↑ 格格水紋 彷彿立體派畫作

↑ 依然立體派


  • 心情小語:
我在砂卡噹步道拍了一些溪水波紋與溪石紋理的照片,算是比較能看的照片。老公建議我如果縮短曝光時間(增加 ISO 或使用較大光圈),就更能凍結波動,使水紋更加清晰晶瑩。

而我所拍攝的步道照片都很失敗,因為懶得用 M 模式,在光圈先決模式下對於高反差的步道總是過曝。所以真的不能偷懶唷!可是,為什麼我會這麼懶呢?...其實是因為記掛阿宅,怕他無聊。可不是嗎?我才不過拍了幾張照片,他一下子就不見了。我在後面努力加快腳步,終於追上他們。在這種氣氛下,我哪裡顧得了要好好測光。

所以我開始思索,或許我該區分【攝影旅遊】與【旅遊攝影】兩種不同的主題。前者以攝影為主,帶上我的 40D,好好測光與拍照不偷懶。後者以旅遊為主,就帶著我的小 Sony 即可,隨手記錄旅途風光。小DC雖然功能不強,然而對於標準模式卻做得很棒,甚至優於 DSLR 唷(當然是配合我的技術而言)。

這一次我們只走了大約一公里,經過一個湛藍水灣,來到一個可以親近溪水的地方,拍照一下下,就開始折返。強強(我家的柯基犬)可累壞了,走得垂頭喪氣,一路上遇到許多遊客都幫他加油。我們猜想是碎石子路,特別不適合他敏感的小爪子。最後爸爸還得抱他走上旋轉樓梯,因為強強不敢爬鏤空的樓梯。呵呵!

後來才知道後面還有美麗的景色,等下回不帶阿宅&強強,再來好好拍攝囉!



第二站:長春祠,憶舊
離開砂卡噹步道後,車子一轉就來到長春祠。

我第一次見到長春祠是在小學時跟著父母一同出遊,之後就難以忘懷他那獨自屹立於山壁間的身影。後來的中橫健行隊,還有畢旅。Alex 幼時,我們也帶他玩過數回。其間經歷數次山崩廟毀,長春祠依然屹立,真是令人心安。

記憶中,媽媽曾在山壁間尋找鐵線蕨的蹤影,剛開始健行時的意氣風發,同學們的玩鬧,Alex與爸爸在溪谷中以小石頭排字。已經不記得當年媽媽是否找到了鐵線蕨,已經不記得父子倆排得是什麼字。然而那樣的情景總會在我看到長春祠時忽得展開,往日記憶穿越時空而返,從來不曾迷路。

長春祠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奇妙的憶舊。

我倒是很想知道,在 Alex 心目中的長春祠是否也佈滿了記憶的軌跡?

最後,我們在長春祠只待了一下下,就離開太魯閣國家公園,前往花蓮的七星潭囉!

↑ 從小就認識的長春祠依然屹立 真是令人安心



  • 花蓮一日遊之投影片展示 (Picasaweb 的新功能)


===============================================
懶貓遊記。花蓮一日遊

===============================================

星期日, 9月 05, 2010

大玩‧特玩-遊戲美學



(大玩‧特玩-遊戲美學,海報)

多虧這次的展覽單位是【暴雪娛樂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我們家的阿宅終於願意出門。

我的首要工作是找出展覽場地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的位置及交通方式。地址是台北市長安西路 39 號,後面就有建成國中的地下停車場,停車方便。進一步查詢才發現 MOCA 前身是台北舊市府,後來在台北市政府搬到信義區的兩年後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修復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


8/22(日) 吃過午餐後,我們就開車前往 MOCA,一路順利。大約 1:30pm 抵達。門票 50元,附一份摺頁介紹。門票是粉紅色的手環,只是環狀的大小剛好套進我的手腕,男生就只好直接掛在手上。在網路上看到還有不同的顏色唷!

↑ 粉紅色門票 & 摺頁介紹

售票小姐提醒我們必須寄物,我猜想展覽應該不允許拍照(我錯了),可又不願意把相機留在寄物箱中,只好拿出相機&寄放相機袋。


這次的展覽主要是暴雪娛樂的三大遊戲:
-科幻類(Science Fiction)星海爭霸系列(StarCraft),對應 Flights(飛行)
-恐怖類(Horror)暗黑破壞神系列(Diablo),對應 Frights(恐怖)
-奇幻類(Fantasy)魔獸系列(Warcraft),對應 Fights(戰鬥)

↑ 摺頁中的介紹

可惜我通通沒有玩過,逛起來不懂門道,完全的走馬看花。但不知阿宅的感覺如何呢!


走進展覽場,長長窄窄的走廊,左右都是一間一間的展覽室,明顯感受到前身的辦公室。1F 的展覽主題是星海爭霸,我依稀只記得人族、神族、蟲族。而且大家都在拍照,我依然心有餘慮的不敢動手。

走上二樓,進入暗黑破壞神紅色的走廊掛了幾付白骨,不時傳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果然恐怖意味十足。我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下紅色走廊,你覺得恐怖嗎?後來我又陸續拍了一些照片,只是心有疑慮、兼以光線不加、兼以不知道該拍什麼,所以我一直沒有認真拍攝,也沒拍到幾張能看的。最後一個大展覽室,就是魔獸爭霸(Warcraft)及魔獸世界(WOW-World of Warcraft)。這一區應該是阿宅的最愛吧,我們也待了最久。



↑ 我的隨手拍拍 (Alex 有小肚肚,驚~~)

然後,大約2:30pm 我們買了一個 Starcraft 的神族鑰匙圈就離開了。這才發現等待進場與等待買票的人都相當多。慶幸我們來的早,免於排隊之苦。

這一個小時的意義於我而言,是可以跟 Alex 一起出遊。
對阿宅而言,..... 偶不知道。




2017 大陸秋日行 - 長沙 (1020)

↑ 親愛的三叔與三嬸 鳥鳴啾啾的晨光中,我們在三叔家醒來。閒話家常,笑語晏晏。 三叔博學多聞、幽默風趣。歷史典故、地理知事、街頭小故事,隨口道來,便是滿堂笑語。 只恨我是個口拙的傻瓜,只會張口傻笑(@@)。 而我們多次返回大陸,不論是下鄉掃墓、市區觀光、風景旅遊,都有著三叔的細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