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府城。五座城門 (昔) |
↑ 台北府城。五座城門 (今) |
2014年是台北建城130周年,台北市政府預定重建西門,將5座門「補齊」。並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重現古代入台北府城的新意象。
八月二號城慶日當天,民眾可以穿梭西門印象,感受台北城的文化脈絡。至於台北建城一百三十周年,北市文化局也推出一系列活動,包括七月份推出十二場系列講座,八月份的重頭戲為八月二號的西門風華再現,台北建城一百三十周年特展,九月份的鐵道文化節,十月份的中華商場特展等。(來源:Yahoo 新聞)
八月二號城慶日當天,民眾可以穿梭西門印象,感受台北城的文化脈絡。至於台北建城一百三十周年,北市文化局也推出一系列活動,包括七月份推出十二場系列講座,八月份的重頭戲為八月二號的西門風華再現,台北建城一百三十周年特展,九月份的鐵道文化節,十月份的中華商場特展等。(來源:Yahoo 新聞)
--------------------------------------------------------------------------------------------------------------------------
2017.12.4 後續更新:
● 西門 (寶城門):(來源:Wiki)
2014年配合台北建城130年,建造「西門印象」裝置藝術,坐落在西門舊址北邊,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旁。 (八月二號的西門風華再現, 補齊五座城門)
● 北門 (承恩門):(來源:Wiki)
-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將周圍原本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東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也將過去北門周邊近十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使北門有更開闊的視野。
- 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
(*三線路是指台灣台北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市區道路,主要利用台北府城城垣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三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
(懶貓云:三線路,應該就是前言的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
↑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執行前後—覺得很有挑戰。 (來源:北門廣場 Facebook) |
--------------------------------------------------------------------------------------------------------------------------
台北府城五座城門的現況:
● 北門 (承恩門):原貌,依然屹立● 東門 (景福門):1996年城樓改成北方宮殿式,依然屹立
● 南門 (麗正門):1996年城樓改成北方宮殿式,依然屹立
● 小南門(重熙門):1996年城樓改成北方宮殿式,依然屹立
● 西門 (寶成門):1905年日治時期被拆除
===========================================================================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
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寶成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2014年,適逢臺北建城130周年,臺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以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
【城門】
● 城門共五,分別為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
● 相傳臺北城落成初期,只有四座沒有城樓建築的拱形門洞,之後經由地方士紳捐輸經費協助,才得以興建各城樓。這其中以居住在西門方向之外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所捐款興建的西門最為華麗。至於小南門,則是後來因應新興崛起的枋橋(今新北市板橋區)聚落,而面對通往其地的路徑方向所設。
● 臺北府城以北門為主城門,其正式名稱為「承恩門」,乃取其遙望北京方向,承受皇恩之意。該城門外之道路通往士林、北投、淡水方向,建築樣式為台灣城郭建築中少見的碉堡型建法,且具備城堞與槍孔。城門前本有引自河溝口的護城河,於建城過程之中,建材經由淡水河再接護城河以水運之方式到達施工處所。
承恩門雖在日治時期被拆除了甕城外郭、接官亭等建築物,但仍是臺北城門之中現存最完整者,也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為此臺北市政府還在民國84年(西元1995年)起特地拆除了通往延平南路方向,可能對北門造成破壞的高架橋匝道。另外日治時期當成「總督官邸」(今臺北賓館)玄關腳踏石的原「巖疆鎖鑰」石碑,也已在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回置北門城畔(之前曾放置於臺北公園(新公園))。北門側並立有「接官亭舊址」石碑以為憑弔。
● 西門亦稱「寶成門」,城外道路通往艋舺,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之所以取此名稱,應是該城門所在附近的艋舺三邑籍移民後代,想用雕樑畫棟的城樓代表「寶物成就」的好彩頭,希望藉此維持艋舺商業流通的興旺景象。然而在日本明治33年(清朝光緒26年、西元1900年)起,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在臺北實施市街改正,在計畫拆除臺北城牆的過程中,台灣總督府看中了西門附近一帶廣闊土地,計劃將其作為來臺日本人之活動場所,以致不顧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之諫阻,堅持拆除西門。也是因為拆除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臺灣總督府之後意圖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叫停,也因此,西門成為了臺北城唯一被拆除殆盡的城門。日本昭和10年(民國24年、西元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四座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為紀念此門,於西門圓環處,設有「寶成門舊址」石碑,2014年更以原寶成門為藍圖,設置城門造型藝術品西門印象。
● 另外,五城門中的大南門(麗正門)可通往景尾(景美)、深坑、石碇,是臺北城最大的城門。與大南門同樣位於城池南側的小南門(重熙門),是通往枋橋(板橋)的廊檐式城門。
● 而五門當中居城池東邊,可通往錫口(松山)、基隆方向的東門(景福門)則和北門相似,亦為重視防衛功能的碉堡式城門。
● 這三座城門(大南門、小南門、東門)之上原本皆為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卻在民國55年(西元1966年)被當時的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
===========================================================================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將攻城武器轉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長驅直入。 來源:Wiki)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高架橋,同時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塑造北門有如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使其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 臺北城 (來源:wiki , 2017.12 更新)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
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寶成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2014年,適逢臺北建城130周年,臺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以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
【城門】
● 城門共五,分別為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
● 相傳臺北城落成初期,只有四座沒有城樓建築的拱形門洞,之後經由地方士紳捐輸經費協助,才得以興建各城樓。這其中以居住在西門方向之外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所捐款興建的西門最為華麗。至於小南門,則是後來因應新興崛起的枋橋(今新北市板橋區)聚落,而面對通往其地的路徑方向所設。
● 臺北府城以北門為主城門,其正式名稱為「承恩門」,乃取其遙望北京方向,承受皇恩之意。該城門外之道路通往士林、北投、淡水方向,建築樣式為台灣城郭建築中少見的碉堡型建法,且具備城堞與槍孔。城門前本有引自河溝口的護城河,於建城過程之中,建材經由淡水河再接護城河以水運之方式到達施工處所。
承恩門雖在日治時期被拆除了甕城外郭、接官亭等建築物,但仍是臺北城門之中現存最完整者,也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為此臺北市政府還在民國84年(西元1995年)起特地拆除了通往延平南路方向,可能對北門造成破壞的高架橋匝道。另外日治時期當成「總督官邸」(今臺北賓館)玄關腳踏石的原「巖疆鎖鑰」石碑,也已在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回置北門城畔(之前曾放置於臺北公園(新公園))。北門側並立有「接官亭舊址」石碑以為憑弔。
● 西門亦稱「寶成門」,城外道路通往艋舺,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之所以取此名稱,應是該城門所在附近的艋舺三邑籍移民後代,想用雕樑畫棟的城樓代表「寶物成就」的好彩頭,希望藉此維持艋舺商業流通的興旺景象。然而在日本明治33年(清朝光緒26年、西元1900年)起,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在臺北實施市街改正,在計畫拆除臺北城牆的過程中,台灣總督府看中了西門附近一帶廣闊土地,計劃將其作為來臺日本人之活動場所,以致不顧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之諫阻,堅持拆除西門。也是因為拆除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臺灣總督府之後意圖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叫停,也因此,西門成為了臺北城唯一被拆除殆盡的城門。日本昭和10年(民國24年、西元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四座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為紀念此門,於西門圓環處,設有「寶成門舊址」石碑,2014年更以原寶成門為藍圖,設置城門造型藝術品西門印象。
● 另外,五城門中的大南門(麗正門)可通往景尾(景美)、深坑、石碇,是臺北城最大的城門。與大南門同樣位於城池南側的小南門(重熙門),是通往枋橋(板橋)的廊檐式城門。
● 而五門當中居城池東邊,可通往錫口(松山)、基隆方向的東門(景福門)則和北門相似,亦為重視防衛功能的碉堡式城門。
● 這三座城門(大南門、小南門、東門)之上原本皆為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卻在民國55年(西元1966年)被當時的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
↑ 我整理的台北府城城牆(藍色螢光線)及五座城門(紅圈處) |
- 臺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來源:wiki , 2017.12 更新)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將攻城武器轉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長驅直入。 來源:Wiki)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高架橋,同時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塑造北門有如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使其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名稱來由】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麗正門)入城之俗有所不同。
【建築形式】
北門與其他三座城門(1905年拆除的西門和1966年改建前的東門、南門)一樣,都是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與小南門不同。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的是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屋頂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類似。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臺灣清治時期】(1884~1895)
● 在官員長期主導與地方仕紳的贊助下,台北府城於清光緒10年(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 萬華)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也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因此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有所側重。在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但為接近橢圓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 台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 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 此外,當時清朝官員進入台北府城,經常是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處的岸邊上岸,然後從北門進城,因此北門外還曾經設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門往城內方向則直結北門街(今 博愛路),可以通往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前者現已不存;後者只保留一部分,並移置於植物園內)等官廳。
● 清治末,日治初期北門曾整修過一次,其差異性在於屋頂滴水下清朝有一到大約20公分左右的凹槽,而日治時期的照片中那道凹槽就消失了,這是最明顯的差別。
【臺灣日治時期】(1895~1945)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麗正門)入城之俗有所不同。
【建築形式】
北門與其他三座城門(1905年拆除的西門和1966年改建前的東門、南門)一樣,都是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與小南門不同。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的是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屋頂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類似。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臺灣清治時期】(1884~1895)
● 在官員長期主導與地方仕紳的贊助下,台北府城於清光緒10年(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 萬華)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也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因此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有所側重。在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但為接近橢圓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 台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 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 此外,當時清朝官員進入台北府城,經常是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處的岸邊上岸,然後從北門進城,因此北門外還曾經設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門往城內方向則直結北門街(今 博愛路),可以通往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前者現已不存;後者只保留一部分,並移置於植物園內)等官廳。
● 清治末,日治初期北門曾整修過一次,其差異性在於屋頂滴水下清朝有一到大約20公分左右的凹槽,而日治時期的照片中那道凹槽就消失了,這是最明顯的差別。
【臺灣日治時期】(1895~1945)
● 1895年6月7日,已經於台灣北部登陸的日軍應仕紳代表辜顯榮等人請求,準備進入當時接近無政府狀態的台北府城。於北門外躊躇不前時,又得一老婦協助,兵不血刃地從北門進城,開啟日治時期的序幕。
●日本人執行「市區改正」計畫,至1904年已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牆。1905年拆除西門後,原本欲進一步拆除包括北門在內的剩下四座城門,後來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山中樵,謝謝你)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之下,加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藤新平,謝謝你)的支持,才得以避免被拆除的命運。之後又於1935年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日本人執行「市區改正」計畫,至1904年已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牆。1905年拆除西門後,原本欲進一步拆除包括北門在內的剩下四座城門,後來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山中樵,謝謝你)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之下,加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藤新平,謝謝你)的支持,才得以避免被拆除的命運。之後又於1935年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 原有的城牆被拆除後,牆基皆重新開闢為三線林蔭大道(當時通稱為「三線路*」)。北門的位置正好位於北三線路(今 忠孝西路)與西三線路(今 中華路)間的接點,加上其他整建或新設道路的交會,變成立於圓形安全島上的北門,有逐漸成為道路交通要衝地標的態勢。而在北門附近,日本人也新建了兩棟公共建築—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1919年落成,今 台灣鐵路管理局舊舍)與台北郵便局(1930年落成,今台北郵局)。淡水線鐵路亦曾有一個以北門為名的車站,設於城門北邊一段距離處(1915年~1923年)。
(*三線路,又稱為三線道路,是指台灣台北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市區道路,主要利用台北府城城垣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三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其分為東南西北4段,依序大致等同於今之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 來源:Wiki)
【臺灣戰後時期】(1945~2013)
● 戰後初期,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但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
● 1966年,台北市政府(市長高玉樹)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原貌盡失(真是可惜)。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以這種方式逃過一劫,真是好加在)。
● 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在學者(學者們,謝謝你)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 1995年延平南路匝道因使用率偏低被拆除,解除了北門被包夾的命運,但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 1998年左右,北門再次進行整修,並將「巖疆鎖鑰」橫額移回城門前方空地陳列。整修完成後,搭配夜間景觀燈,呈現出北門日夜不同的風貌。
【周圍整建時期】(2013~2017)
● 2015年台北市政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決定拆除阻礙北門景觀的北門高架橋。為避免拆除工程影響到用路人,市政府決議選在影響最小的春節期間進行拆除作業。於隔年2016年2月7日除夕夜,開始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並於2月13號正式完工通車。在短短7天內原本圍繞著北門的北門高架橋正式被完全拆除,結束被過時的交通建設包夾將近40年的日子,之後將結合週邊文物古蹟打造北門廣場。隨著機場捷運開通後,北門將併入台北車站首都核心特區與台北雙子星中,作為台北的重要地標。
● 未來整合承恩門、台北郵局、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鐵道工場等9座年代橫跨清代、日治與戰後後至今的文化資產,重塑為「記憶城區」;並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重現古代入台北府城的新意象。
【臺灣戰後時期】(1945~2013)
● 戰後初期,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但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
● 1966年,台北市政府(市長高玉樹)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原貌盡失(真是可惜)。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以這種方式逃過一劫,真是好加在)。
● 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在學者(學者們,謝謝你)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 1995年延平南路匝道因使用率偏低被拆除,解除了北門被包夾的命運,但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 1998年左右,北門再次進行整修,並將「巖疆鎖鑰」橫額移回城門前方空地陳列。整修完成後,搭配夜間景觀燈,呈現出北門日夜不同的風貌。
【周圍整建時期】(2013~2017)
● 2015年台北市政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決定拆除阻礙北門景觀的北門高架橋。為避免拆除工程影響到用路人,市政府決議選在影響最小的春節期間進行拆除作業。於隔年2016年2月7日除夕夜,開始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並於2月13號正式完工通車。在短短7天內原本圍繞著北門的北門高架橋正式被完全拆除,結束被過時的交通建設包夾將近40年的日子,之後將結合週邊文物古蹟打造北門廣場。隨著機場捷運開通後,北門將併入台北車站首都核心特區與台北雙子星中,作為台北的重要地標。
● 未來整合承恩門、台北郵局、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鐵道工場等9座年代橫跨清代、日治與戰後後至今的文化資產,重塑為「記憶城區」;並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重現古代入台北府城的新意象。
【北門廣場與永久路型時期】(2017~)
●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將周圍原本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東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也將過去北門周邊近十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使北門有更開闊的視野。
● 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
● 廣場上總共設有十一面的解說牌,介紹北門從古至今的歷史、以及附近的古蹟景點等。
● 廣場周圍也連接了許多景點與古蹟,包含了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的臺北行旅廣場、「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以及目前規劃位於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還有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台北郵局、三井倉庫、大阪商社和清代的撫臺街洋樓、機器局等。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將周圍原本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東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也將過去北門周邊近十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使北門有更開闊的視野。
● 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
● 廣場上總共設有十一面的解說牌,介紹北門從古至今的歷史、以及附近的古蹟景點等。
● 廣場周圍也連接了許多景點與古蹟,包含了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的臺北行旅廣場、「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以及目前規劃位於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還有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台北郵局、三井倉庫、大阪商社和清代的撫臺街洋樓、機器局等。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懶貓喃喃:所謂「記憶特區」,就是以北門為中心,串連起附近跨越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古蹟與古蹟新用的博物館們。穿梭其間,彷彿行過時光走廊, 撫今憶古,發人省思。
嗯,懶貓一定要找時間去北門廣場及附近逛一逛呀!)
文後,就讓我來整理一下北門周圍的古蹟及古蹟新用的博物館群吧!
嗯,懶貓一定要找時間去北門廣場及附近逛一逛呀!)
文後,就讓我來整理一下北門周圍的古蹟及古蹟新用的博物館群吧!
↑ 1895年台北北城門〈日軍接收台灣進入台北城時拍攝〉- 畫面左邊仍可見到當年的甕城城牆 |
↑ 2014年的 北門(承恩門) - 背後還有著橫空過的正是北門高架橋 |
↑ 原在外廓甕城北面門洞上方的「巖疆鎖鑰」石碑,重回北門 (2014年) |
↑ 2017年8月 「北門廣場完工照片」- 從束縛到解放的北門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
===========================================================================
- 臺北府城東門(景福門) (來源:wiki)
臺北府城東門,正式名稱為景福門,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今日因處於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與自由廣場等國家級地標之間,在四大城門中與北門承恩門同富盛名。又因面臨東方,在臺灣日治時期時又名為照正門。東門(景福門)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建於光緒8年(1882年)。東門是在現存的台北城門中環境最為寬廣。城樓的臺座由石條砌成,二樓採【回】字型雙層牆壁,內室有4根大柱支撐屋頂、屋頂現為歇山單簷式,但城樓簷下多了一條裝飾帶,左右城牆上多出方窗設計。
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現今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有著甕城,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甕城)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東門又因面臨東方,在日據時期時又名為照正門。
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樓閣與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為仿華北式建築,此後城門盡失清代原貌。
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現今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有著甕城,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甕城)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東門又因面臨東方,在日據時期時又名為照正門。
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樓閣與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為仿華北式建築,此後城門盡失清代原貌。
【二戰後時期】
● 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樓閣與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並於其山牆上繪製中國國民黨黨徽式的丹青,此後城門盡失清代原貌(真是豬頭)。
● 1982年,台北市議員陳水扁、謝長廷以及林正杰質疑景福門樓閣上之彩畫為國民黨黨徽圖樣。
● 2009年5月23日,台北市政府重新整修時,依據古蹟整建之法令,計畫將已經風化掉的丹青圖樣重新繪色。引起民主進步黨議員質疑黨徽將重新漆上,指為黨國意識復辟;部分議員並要求樓閣應復原成清代原貌。市長郝龍斌亦覺不妥,行文行政院文建會,文建會以下令停止該徽記修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並在5月27日舉辦公聽會,並把內容行文給文建會核定。
● 2009年6月12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決議,將三大城門樓閣上的黨徽式丹青繪成白色,平息爭議。【註釋】
● 景福門之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詩句:「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詩經白話譯文:君王賜美酒喝得酩酊大醉,君王賜美食我們飽受恩惠。敬祝君王萬歲萬歲萬萬歲,世世代代永享福祿和祥瑞。來源:百度百科)
↑ 1900年左右的東門,城牆已拆。但依然維持閩南式碉堡城門原貌。 |
↑ 東門(景福門)的復原模型 @台北探索館 @台北市政府 (來源) |
↑ 東門與圓形的甕城 |
↑ 1996年改建至今的景福門(東門) - 因為位於總統府前,見證許多抗爭事件 |
===========================================================================
- 臺北府城南門(麗正門) (來源:wiki)
臺北府城南門,正式名為麗正門*、大南門,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為台北府城正門,規模為台北府城五個城門中最大者。當初人民皆習慣由此門進出。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一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南門的城樓,即樓閣的部份,由閩南式城門改建為仿造華北樣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
(*麗正門與承德避暑山莊的大門同名,這個麗的麗,不是美麗的意思,而是附著的意思。它是根據《易經•離卦》所講:“日月麗于天,重光以麗乎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日月是,因為它附在天上的,所以它很光明,因此皇帝他要方位很正,他就會正大光明,就能化成天下。 來源:雄鎮五方 --- 擁有五座城門的台北城)
【地理位置】
城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1879年建立。城門位置位在公園路、南昌路與愛國西路等數條道路交會路口圓環上。北面為公園路,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相鄰,南面為南昌路,與專賣局相望。地下有台北捷運綠線小南門段。
【歷史】
●清朝,本城門為台北府城往南要道,可通往古亭、文山、新店等地。
●日治時期,城牆拆除。
●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南門的城樓,即樓閣的部份,由閩式碉堡城樓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
↑ 南門(麗正門)的復原模型 @台北探索館 @台北市政府 (來源) |
↑ 大南門在外觀最大的特色就是採用歇山重簷式屋頂,重簷即是2層屋頂。其上簷的左右比較短,這是由硬山式屋頂轉變而來。
大南門是一座防火的防衛性建築,在上下簷之間裝置琉璃花窗,翠綠的琉璃與朱紅的牆壁對比成趣。本模型為台北市探索館永久展項之ㄧ。(資料來源)
↑ 小南門城樓的形式與其它城門不同,不採用封閉的碉堡式,改採用有柱廊的形式。
屋頂為歇山單簷,屋簷有斗拱。正面設置巨大的雉堞作為射擊用,城樓上的花磚欄杆砌成雙喜花樣。本模型為台北市探索館永久展項之ㄧ。(資料來源)
大南門是一座防火的防衛性建築,在上下簷之間裝置琉璃花窗,翠綠的琉璃與朱紅的牆壁對比成趣。本模型為台北市探索館永久展項之ㄧ。(資料來源)
↑ 1966年改建至今的麗正門(南門) ,默默地佇立路口 |
===========================================================================
- 臺北府城小南門(重熙門) (來源:wiki)
臺北府城小南門,又稱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1879年建立。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圓環上,板橋林家捐建,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以北則為撫台街),日治時期屬書院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小南門則規劃為圓環綠地。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維持原有建材造型。
【地理位置】
小南門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圓環上,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以北則為撫台街),日治時期屬書院町。
【歷史與建築式樣】
【地理位置】
小南門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圓環上,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以北則為撫台街),日治時期屬書院町。
【歷史與建築式樣】
●小南門相傳為板橋富賈林本源家族為了避開艋舺的泉州勢力,方便出入臺北府城所捐建,因此相較於其他碉堡式城門,小南門則是唯一的廊柱式城樓。這個說法已經受到證實。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小南門則規劃為圓環綠地。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北方樣式建築,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維持原有建材造型。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小南門則規劃為圓環綠地。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北方樣式建築,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維持原有建材造型。
↑ 小南門(重熙門) - 城外 (早於拆除城牆的1904年) |
↑ 小南門(重熙門) - 城內 (早於拆除城牆的1904年) |
↑ 小南門(重熙門)的原貌模型 @台北探索館 @台北市政府 (來源) |
屋頂為歇山單簷,屋簷有斗拱。正面設置巨大的雉堞作為射擊用,城樓上的花磚欄杆砌成雙喜花樣。本模型為台北市探索館永久展項之ㄧ。(資料來源)
↑ 1966年改建至今的重熙門(小南門) |
===========================================================================
西門擁有臺北府城城門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泉惠南商人捐建,也是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1905年台灣日治時代市街改正的拆牆過程,因為拆毀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叫停。因此西門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城門。舊址旁設有「西門印象」裝置藝術,供民眾認識西門的歷史點滴。
- 臺北府城西門(寶成門) (來源:wiki, 2017.12 更新)
西門擁有臺北府城城門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泉惠南商人捐建,也是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1905年台灣日治時代市街改正的拆牆過程,因為拆毀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叫停。因此西門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城門。舊址旁設有「西門印象」裝置藝術,供民眾認識西門的歷史點滴。
【歷史】
● (清朝)1879年正月開始建造。
● 1882年三月竣工。
● (日治)1905年因實施市區改正遭到拆除。
● 1906年原址改建為橢圓公園。
● (民國) 1983年寶成門舊址石碑設立。
●1999年配合台北捷運啟用,原址改為十字路口,圓環空間移到路口四角作為捷運西門站出口用地。
●2014年配合台北建城130年,建造「西門印象」裝置藝術,坐落在西門舊址北邊,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旁。
●2017年寶成門舊址石碑損毀。
【地理位置】
●城門原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區界處,位置大約在今天衡陽路、寶慶路、中華路及成都路等數條道路交會路口上。
●原址東方設有「寶成門舊址」紀念石碑一座,位於衡陽路、寶慶路交口處,即西門捷運站出口三與出口四中間分隔島上。該碑距中華路中心約五十米,又中華路為八十米寬道路,碑上記載:「...門之舊址在碑正前方二十公尺處...」。故寶成門原址應位於衡陽路、寶慶路與中華路北向公車專用道交界處一帶。
2014年(台北建城130周年),台北市政府在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配合新建城門藝術品,西門站出口四改裝成城牆的感覺,從米色改為城牆狀的外皮。
高2層樓,長7公尺,寬4.9公尺,保有原西門的輪廓,上方由右到左標示「寶成門」三字,是配合著過去中文由右到左的書寫習慣。其中一面鋼柱,上面有該藝術品的說明,與西門舊址的相對位置圖。
周邊利用地面設置了台北府城的示意圖,標有五座城門與城牆的相對位置與整座城的軸線方向以及城門的原貌銘版。
(2014 年八月二號的「西門風華再現」, 補齊五座城門)
【地理位置】
● 城門原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區界處,位置大約在今天衡陽路、寶慶路、中華路及成都路等數條道路交會路口上。
● 原址東方設有「寶成門舊址」紀念石碑一座,位於衡陽路、寶慶路交口處,即西門捷運站出口三與出口四中間分隔島上。該碑距中華路中心約五十米,又中華路為八十米寬道路,碑上記載:「...門之舊址在碑正前方二十公尺處...」。故寶成門原址應位於衡陽路、寶慶路與中華路北向公車專用道交界處一帶。
【紀念石碑】
西門原址東側設有紀念石碑,正面刻有寶成門舊址五字,背面有碑文,碑文如下:
“
寶成門舊址
臺北府城興建 起工於清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正月,至八年(
公元一八八二年)三月告竣,壁、垛合高一丈八尺 寛一丈二尺,周圍
總計一千五百零六丈,呈長方形。設五門,東名景福,北曰承恩,西號
寶成;南門有二:一稱麗正,俗稱大南門;一稱重熙,俗稱小南門。民
國前七年(公元一九零五年),日本當局藉口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暨下水
道敷設,限期折除城垣,寶成門當其衝,首遭殃及。其它四城門經有識
之士奔走挽救,倖獲保全。艋舺紳商以寶成門係彼等捐眥所造,遽蒙浩
劫不勝憤惋。名士洪文先 有詩記之曰:「人奴骨相漫評論,眼底乾坤
尚覆盆;饒有一腔忠憤氣,朝朝來弔寶成門」。門之舊址在碑正前方
二十公尺處,雖無殘跡,而其嶒嶸氣象尤宛然在目也。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立
中華民國 七十二 年 四 月 日
”
↑ 台北西門(寶成門),最華麗的雙層樓閣 - 於1905年被拆除 |
↑ 僅存 寶成門 舊址石碑 (2017.8.27 毀損@@) |
===========================================================================
我十分期待再現的古代台北府城新意象,你呢?
--------------------------------------------------------------------------------------------------------------------------
--------------------------------------------------------------------------------------------------------------------------
2017.12.8 後續更新:
(懶貓喃喃:以北門為中心,串連起附近跨越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古蹟與古蹟新用的博物館群。穿梭其間,彷彿行過時光走廊, 撫今憶古,發人省思。
嗯,懶貓一定要找時間去北門廣場及附近逛一逛呀!)
(且跟著下面這段話 ,讓我來整理一下北門周圍的古蹟及古蹟新用的博物館群吧!)
============================
老建築 --【日治時期】&【清代】古蹟:
●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預計 2019年以「鐵道部博物館」開放。
● 日治時期【台北郵局】,預計 2020年以「郵政博物館」全面對外開放。
● 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東移51公尺。
● 日治時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2020年為「攝影文化中心」開放。
● 日治時期【臺北撫臺街洋樓】 現隸屬「台北市文化局」
● 清代【機器局】遺構,展示於北門捷運站的地下一樓。
============================
●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預計 2019年以「鐵道部博物館」開放。 (資訊來源:Wiki)
現況是「整修中」,預計 2019年以「鐵道部博物館」開放。
● 位於台北市北門附近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舊廳舍,日治時期即為鐵道部辦公場所。原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後改為國定古蹟,登錄部分包含主建築廳舍、工務室、電源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食堂與八角樓(廁所)。
● 完工於1919年3月的這棟仿都鐸式(Tudor architecture)半木構造建築,自落成以來一直都是● 台灣鐵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第五代台北車站完工之後,台鐵局本部的辦公廳舍才從這棟建築搬遷到台北車站五樓現址。
● 2005年6月,台北市文化局將其附近的「台北工場」遺構(戰後改作為大禮堂使用)一併列入古蹟範圍;並將原來的古蹟名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化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 園區目前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並進行修復工程,2014年1月9日動工,預計於2019年做為「鐵道部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 日治時期【台北郵局】,預計 2020年以「郵政博物館」全面對外開放。 (資訊來源:Wiki & 新聞)
目前台北郵局二樓是「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預計 2020年全樓以「郵政博物館」開放。(據說,可能會修復「五連圓拱廊大門」唷!)
● 台北郵局是中華郵政在臺灣臺北市設置的特等郵局,也是中華郵政的23個責任中心局之一,成立於1895年。其廳舍位於臺北府城北門附近(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是直轄市定古蹟。該建築共有四層,兩大一小開面建物,連同排面後方空地達8000平方公尺。
● 使用情形: 台北郵局廳舍內,有多個機構共同使用。正面一、二樓為臺北北門郵局,是中華郵政最大的支局,整修中的臺北重南郵局也暫時在此服務(除了郵政信箱業務是另外在台北郵局下轄的開封無人郵局辦理);部分空間為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包含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交通運輸碩士班及博士班(前身為交通運輸研究所)。中華電信曾在此設有營業處,2009年已移交給交大使用。
● 2015年1月18日,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於臺北郵局2樓開幕。
● 建築特色: 1930年代落成的台北郵局為平面呈梯形的三層樓兩大一小的類似「四合院」配置,為折衷主義建築。
該局主入口坐東南朝西北,此排面達21m左右。大門原本突出,有五連圓拱廊,已拆,有呼籲重建之音。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則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牆裝飾。外觀上使用窗洞間內立雙柱分隔窗扇且分化成兩大一小的三開間正面。
至於外牆,該建物除了使用洗石子之外,也符合當時現實的採用淺咖啡「防空色」的北投窯廠所產的小磁磚。這種將一小片一小片貼上去牆面的磁磚工法,在台灣亦稱為「一丁掛」或「二丁掛」。
在建物內部方面,台北郵局共是三層樓建築。面積佔該建物約四分之一的大廳挑高二層,收頭有線腳裝飾的大柱子頂住三樓地板。因為採近代折衷主義,內部構造採取簡化設計取向,雖然如此,柱子與大廳天花板的古典雕刻,仍呈現極度細緻優雅。
● 2016/08/25 新聞:中華郵政昨宣布北門郵局將以公辦都更方式,在郵局後方4000坪空地興建兩棟綜合性商務辦公大樓,北門郵局則改為郵政博物館。北市副市長林欽榮今表示,未來該地區將規劃國家創新創意大樓與六大博物館群,希望1年內完成招商,3年半完成施工,在2020前能夠落成。(本則資訊來源)
● 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東移51公尺。 (資訊來源:Wiki)
●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簡稱三井倉庫)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洋式建築,坐落於忠孝西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原北門町),在日治時期由三井物產所興建。經台北市議員建議指定古蹟,於2011年指定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
新建築
● 臺北行旅廣場:(資料來源:Wiki)
臺北行旅廣場(Taipei Travel Plaza,原名交六廣場)為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的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環,總占地約1.6公頃,於2017年1月26日完工開放(廣場南方之交六公車站則於同年4月29日開放使用)。廣場位於車水馬龍的臺北車站旁邊,使往返台北的旅客能在擁擠的車站旁,找到一塊整齊開闊的綠地;也使台北居民能在嘈雜的都市中,擁有一處可以安靜放鬆的秘境。
臺北行旅廣場之前身為臺北西站A棟、B棟,在西區門戶計畫中遭到拆除,並與原站後方之綠地合併為現在之臺北行旅廣場。廣場南方新建了交六公車站,將原本停靠於交七公車站(位於臺北車站南側廣場)之部分公車(14、39(含夜)、232副、274、299(含區)、539、652、藍1及忠孝新幹線)遷移至此停靠,成功紓解交七公車站因停靠區長度不足所造成的公車壅塞問題。而北側廣場之總綠地面積達5,056平方公尺,可容納1,500至2,000人,可以舉辦各種活動並供民眾休憩使用。
● 城市願景館:規劃於市議會舊址。(來源:蘋果日報)
============================
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
● 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資料來源:台北旅遊館)
座落二二八公園對面,為自然史為主的古生物展覽館,是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勸業銀行古蹟再利用。外部為巨大羅馬柱廊的石造建築,牆面材料則為分割灰縫作法,鑄鐵窗採用滑輪與重錘省力的上下開閉,且鑄鐵窗都嵌入六角網目鐵絲網壓花處理玻璃,可藉此見證當時的營建技術與工藝水準。
挑高三層樓的大廳以石膏浮雕泥塑板作為裝飾構件,裡面展示各樣古生物標本與大型恐龍模型、大象林旺標本等,另常設有土地銀行行史金庫與建築修復的展覽。
● 國立台灣博物館:(資料來源:Wiki)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是臺灣一座公立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北側,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以該館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名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 1913年(日大正2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幣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址(1912年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今二二八公園),台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5年完工並遷入新址。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
● 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7.12.25 更新完畢。
--------------------------------------------------------------------------------------------------------------------------
--------------------------------------------------------------------------------------------------------------------------
參考資料:
- 臺北府城西門, Wiki
- 臺北府城北門, Wiki
-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 北門重現 風華再起, youtube,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
推薦文章
我十分期待再現的古代台北府城新意象,你呢?
--------------------------------------------------------------------------------------------------------------------------
--------------------------------------------------------------------------------------------------------------------------
(懶貓喃喃:以北門為中心,串連起附近跨越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古蹟與古蹟新用的博物館群。穿梭其間,彷彿行過時光走廊, 撫今憶古,發人省思。
嗯,懶貓一定要找時間去北門廣場及附近逛一逛呀!)
(且跟著下面這段話 ,讓我來整理一下北門周圍的古蹟及古蹟新用的博物館群吧!)
「北門廣場」周圍也連接了許多景點與古蹟,包含了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的
- 臺北行旅廣場、
- 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
(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
- 目前規劃位於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
- 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台北郵局、三井倉庫、大阪商社和撫臺街洋樓
- 清代的機器局等。
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 臺北行旅廣場、
- 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
(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
- 目前規劃位於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
- 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台北郵局、三井倉庫、大阪商社和撫臺街洋樓
- 清代的機器局等。
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
老建築 --【日治時期】&【清代】古蹟:
●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預計 2019年以「鐵道部博物館」開放。
● 日治時期【台北郵局】,預計 2020年以「郵政博物館」全面對外開放。
● 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東移51公尺。
● 日治時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2020年為「攝影文化中心」開放。
● 日治時期【臺北撫臺街洋樓】 現隸屬「台北市文化局」
● 清代【機器局】遺構,展示於北門捷運站的地下一樓。
============================
●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預計 2019年以「鐵道部博物館」開放。 (資訊來源:Wiki)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Wiki 圖片) |
● 位於台北市北門附近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舊廳舍,日治時期即為鐵道部辦公場所。原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後改為國定古蹟,登錄部分包含主建築廳舍、工務室、電源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食堂與八角樓(廁所)。
● 完工於1919年3月的這棟仿都鐸式(Tudor architecture)半木構造建築,自落成以來一直都是● 台灣鐵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第五代台北車站完工之後,台鐵局本部的辦公廳舍才從這棟建築搬遷到台北車站五樓現址。
● 2005年6月,台北市文化局將其附近的「台北工場」遺構(戰後改作為大禮堂使用)一併列入古蹟範圍;並將原來的古蹟名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化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 園區目前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並進行修復工程,2014年1月9日動工,預計於2019年做為「鐵道部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 日治時期【台北郵局】,預計 2020年以「郵政博物館」全面對外開放。 (資訊來源:Wiki & 新聞)
↑ 臺北郵局現貌(2017年8月15日攝)- (Wiki 圖片) |
↑ 日治時期的臺北郵便局暨臺北電信局廳舍,可看見已拆除的五連圓拱廊大門 (網路照片) |
目前台北郵局二樓是「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預計 2020年全樓以「郵政博物館」開放。(據說,可能會修復「五連圓拱廊大門」唷!)
● 台北郵局是中華郵政在臺灣臺北市設置的特等郵局,也是中華郵政的23個責任中心局之一,成立於1895年。其廳舍位於臺北府城北門附近(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是直轄市定古蹟。該建築共有四層,兩大一小開面建物,連同排面後方空地達8000平方公尺。
● 使用情形: 台北郵局廳舍內,有多個機構共同使用。正面一、二樓為臺北北門郵局,是中華郵政最大的支局,整修中的臺北重南郵局也暫時在此服務(除了郵政信箱業務是另外在台北郵局下轄的開封無人郵局辦理);部分空間為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包含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交通運輸碩士班及博士班(前身為交通運輸研究所)。中華電信曾在此設有營業處,2009年已移交給交大使用。
● 2015年1月18日,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於臺北郵局2樓開幕。
● 建築特色: 1930年代落成的台北郵局為平面呈梯形的三層樓兩大一小的類似「四合院」配置,為折衷主義建築。
該局主入口坐東南朝西北,此排面達21m左右。大門原本突出,有五連圓拱廊,已拆,有呼籲重建之音。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則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牆裝飾。外觀上使用窗洞間內立雙柱分隔窗扇且分化成兩大一小的三開間正面。
至於外牆,該建物除了使用洗石子之外,也符合當時現實的採用淺咖啡「防空色」的北投窯廠所產的小磁磚。這種將一小片一小片貼上去牆面的磁磚工法,在台灣亦稱為「一丁掛」或「二丁掛」。
在建物內部方面,台北郵局共是三層樓建築。面積佔該建物約四分之一的大廳挑高二層,收頭有線腳裝飾的大柱子頂住三樓地板。因為採近代折衷主義,內部構造採取簡化設計取向,雖然如此,柱子與大廳天花板的古典雕刻,仍呈現極度細緻優雅。
● 2016/08/25 新聞:中華郵政昨宣布北門郵局將以公辦都更方式,在郵局後方4000坪空地興建兩棟綜合性商務辦公大樓,北門郵局則改為郵政博物館。北市副市長林欽榮今表示,未來該地區將規劃國家創新創意大樓與六大博物館群,希望1年內完成招商,3年半完成施工,在2020前能夠落成。(本則資訊來源)
● 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東移51公尺。 (資訊來源:Wiki)
↑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Wiki 圖片, 2015年拍攝) |
● 2016年5月,臺北市政府決議三井倉庫暫時向東遷移51公尺,並在同年10月將建築組件清拆保存
● 日治時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2020年為「攝影文化中心」開放。 (資訊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前些日子搭車經過位於台北市懷寧街1號的「攝影文化中心」,整座建築包起來,應該正在整修,有可能會修復到1937年初建成的模樣(拆掉第三層,修回塔樓?),讓人拭目以待。*_*
攝影文化中心基地,原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是日本著名建築師渡邊節目前所知在臺灣唯一作品,1937年竣工,為鋼筋混凝土造三層樓建築,屋身屬簡潔現代主義,西北轉角設置東方傳統趣味塔樓,反映時代風潮。此樓是臺灣進入戰爭物資管制時期之前,日本時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具有稀少性及見證時代的代表性,樑柱強度及樓地板載重皆以高防震標準建造。渡邊節著名作品有日本勸業銀行東京本店、日本興業銀行東京本店、大阪綿業會館、神戶證券交易所、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修復說明: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自1937年竣工以來,由大阪商船公司使用至1946年後由臺航公司接收,1958年再由公路總局接手使用,其中經歷多次改建。 文資局於103年7月開始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為攝影文化中心之硬體修復工程業務。
本古蹟修復再利用案,經其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104年10月15日文資會議審查通過修復再利用計畫,其修復原則為回復1937年樣貌,再利用為攝影文化中心。本案預定108年完成古蹟修復工程,109年完成室內裝修及展示設計工程開館。
● 日治時期【臺北撫臺街洋樓】 現隸屬「台北市文化局」 (資訊來源: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位於延平南路26號,每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免費參觀。
臺北城內屹立105年的市定古蹟,見證臺北都市變革,也是臺北舊城區內(城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民間建築。附近居民暱稱為「石頭厝」。
原為經營土木營造業的高石組本社,1937年後轉手為販售代理日本神戶銘酒富久娘、岡田式滅火器、度量衡等商品的佐土原商會。戰後曾接續為《人民導報》報社、天利水電行,後為國防部軍務局所有,做為六戶眷屬宿舍使用。直至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09年開始由文化局委託民間單位經營。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管理。
建物腹地不大,但建築形式為特殊少見的獨棟街屋。一樓為唭哩岸石砌成,騎樓寬敞,以半圓拱門作為出入;二樓為木造,外層再飾以洗石子面裝飾;屋頂為較常見於大型官廳的馬薩頂形式 (複折式),屋頂上另開三扇老虎窗作為透風口。
(資訊來源: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撫臺街洋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一棟洋樓,建築位置位在臺北市中正區光復里開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會處一帶。現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也是臺北府城內僅存日治時代之商用建築古蹟之一,因該地古蹟多為官署建築,少有民間店舖,格外珍貴。當地人因其外觀,稱之為「石頭厝」,或稱「大和町洋樓」。
2009-2012年間,文化局曾委託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管理。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2014年(中華民國103年)4月19日再次重新開館。
(資訊來源:Wiki)
● 清代【機器局】遺構,展示於北門捷運站的地下一樓。 (資訊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6年底,因捷運松山線施工,台鐵人員清理鐵道部空間,拆除部分原附屬建築物時,發現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石砌牆身高2公尺餘,牆身為夾心構造,兩側為疊石、中央以粘土、卵石填充。隨後由臺灣博物館委託試掘,又於地下約60公分處發現石板古道。此石版路每隔50餘公分鋪有南北向石條,石條約為城牆石尺寸,其間鋪以卵石,與舊照片所見石版道路形式相同。
經本館函請文資主管機關邀專家學者現場會勘,確認為清末劉銘傳時期所建機器局之相關建築,臺北市政府續於2009年2月5日指定為清代機器局遺構,日後捷運北門站工程範圍及E街廓均邀家學者進行地下遺構發掘之工作,成果陸續發表中。
●清代【機器局】的遺構,目前展示於北門捷運站的地下一樓。在地面鑲上透明玻璃以展示文物,旁邊柱子有說明。總計12 個透明玻璃窗。
↑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攝於 2015.12.23 (圖片來源:wikimedia.) |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的原始模樣, 1937年臺灣建築會誌 (圖片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攝影文化中心基地,原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是日本著名建築師渡邊節目前所知在臺灣唯一作品,1937年竣工,為鋼筋混凝土造三層樓建築,屋身屬簡潔現代主義,西北轉角設置東方傳統趣味塔樓,反映時代風潮。此樓是臺灣進入戰爭物資管制時期之前,日本時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具有稀少性及見證時代的代表性,樑柱強度及樓地板載重皆以高防震標準建造。渡邊節著名作品有日本勸業銀行東京本店、日本興業銀行東京本店、大阪綿業會館、神戶證券交易所、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修復說明: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自1937年竣工以來,由大阪商船公司使用至1946年後由臺航公司接收,1958年再由公路總局接手使用,其中經歷多次改建。 文資局於103年7月開始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為攝影文化中心之硬體修復工程業務。
本古蹟修復再利用案,經其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104年10月15日文資會議審查通過修復再利用計畫,其修復原則為回復1937年樣貌,再利用為攝影文化中心。本案預定108年完成古蹟修復工程,109年完成室內裝修及展示設計工程開館。
● 日治時期【臺北撫臺街洋樓】 現隸屬「台北市文化局」 (資訊來源: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 臺北撫臺街洋樓 (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圖片) |
臺北城內屹立105年的市定古蹟,見證臺北都市變革,也是臺北舊城區內(城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民間建築。附近居民暱稱為「石頭厝」。
原為經營土木營造業的高石組本社,1937年後轉手為販售代理日本神戶銘酒富久娘、岡田式滅火器、度量衡等商品的佐土原商會。戰後曾接續為《人民導報》報社、天利水電行,後為國防部軍務局所有,做為六戶眷屬宿舍使用。直至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09年開始由文化局委託民間單位經營。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管理。
建物腹地不大,但建築形式為特殊少見的獨棟街屋。一樓為唭哩岸石砌成,騎樓寬敞,以半圓拱門作為出入;二樓為木造,外層再飾以洗石子面裝飾;屋頂為較常見於大型官廳的馬薩頂形式 (複折式),屋頂上另開三扇老虎窗作為透風口。
(資訊來源: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撫臺街洋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一棟洋樓,建築位置位在臺北市中正區光復里開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會處一帶。現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也是臺北府城內僅存日治時代之商用建築古蹟之一,因該地古蹟多為官署建築,少有民間店舖,格外珍貴。當地人因其外觀,稱之為「石頭厝」,或稱「大和町洋樓」。
2009-2012年間,文化局曾委託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管理。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2014年(中華民國103年)4月19日再次重新開館。
(資訊來源:Wiki)
● 清代【機器局】遺構,展示於北門捷運站的地下一樓。 (資訊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6年底,因捷運松山線施工,台鐵人員清理鐵道部空間,拆除部分原附屬建築物時,發現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石砌牆身高2公尺餘,牆身為夾心構造,兩側為疊石、中央以粘土、卵石填充。隨後由臺灣博物館委託試掘,又於地下約60公分處發現石板古道。此石版路每隔50餘公分鋪有南北向石條,石條約為城牆石尺寸,其間鋪以卵石,與舊照片所見石版道路形式相同。
經本館函請文資主管機關邀專家學者現場會勘,確認為清末劉銘傳時期所建機器局之相關建築,臺北市政府續於2009年2月5日指定為清代機器局遺構,日後捷運北門站工程範圍及E街廓均邀家學者進行地下遺構發掘之工作,成果陸續發表中。
●清代【機器局】的遺構,目前展示於北門捷運站的地下一樓。在地面鑲上透明玻璃以展示文物,旁邊柱子有說明。總計12 個透明玻璃窗。
↑ 清代【機器局】的遺構說明 |
============================
新建築
● 臺北行旅廣場:(資料來源:Wiki)
臺北行旅廣場(Taipei Travel Plaza,原名交六廣場)為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的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環,總占地約1.6公頃,於2017年1月26日完工開放(廣場南方之交六公車站則於同年4月29日開放使用)。廣場位於車水馬龍的臺北車站旁邊,使往返台北的旅客能在擁擠的車站旁,找到一塊整齊開闊的綠地;也使台北居民能在嘈雜的都市中,擁有一處可以安靜放鬆的秘境。
臺北行旅廣場之前身為臺北西站A棟、B棟,在西區門戶計畫中遭到拆除,並與原站後方之綠地合併為現在之臺北行旅廣場。廣場南方新建了交六公車站,將原本停靠於交七公車站(位於臺北車站南側廣場)之部分公車(14、39(含夜)、232副、274、299(含區)、539、652、藍1及忠孝新幹線)遷移至此停靠,成功紓解交七公車站因停靠區長度不足所造成的公車壅塞問題。而北側廣場之總綠地面積達5,056平方公尺,可容納1,500至2,000人,可以舉辦各種活動並供民眾休憩使用。
↑ 臺北行旅廣場石碑,位於臺北西站B棟原址,正面朝向忠孝西路。 |
● 城市願景館:規劃於市議會舊址。(來源:蘋果日報)
↑ 北市議會舊址拆除後,現場已完成綠美化。北市府提供 |
============================
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
● 鐵道部博物館 - 原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預計 2019年以「鐵道部博物館」開放。前面已有介紹。
● 攝影文化中心 - 原為日治時期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預計2020年以「攝影文化中心」開放。前面已有介紹。
● 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 - 應該就是【台北郵局】,預計 2020年以「郵政博物館」全面對外開放。前面已有介紹。
座落二二八公園對面,為自然史為主的古生物展覽館,是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勸業銀行古蹟再利用。外部為巨大羅馬柱廊的石造建築,牆面材料則為分割灰縫作法,鑄鐵窗採用滑輪與重錘省力的上下開閉,且鑄鐵窗都嵌入六角網目鐵絲網壓花處理玻璃,可藉此見證當時的營建技術與工藝水準。
挑高三層樓的大廳以石膏浮雕泥塑板作為裝飾構件,裡面展示各樣古生物標本與大型恐龍模型、大象林旺標本等,另常設有土地銀行行史金庫與建築修復的展覽。
↑ (照片來源:台北旅遊館) |
● 國立台灣博物館:(資料來源:Wiki)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是臺灣一座公立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北側,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以該館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名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 1913年(日大正2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幣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址(1912年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今二二八公園),台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5年完工並遷入新址。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
● 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 (照片來源:Wiki) |
2017.12.25 更新完畢。
--------------------------------------------------------------------------------------------------------------------------
--------------------------------------------------------------------------------------------------------------------------
- 臺北府城西門, Wiki
- 臺北府城北門, Wiki
-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 北門重現 風華再起, youtube,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過兩天整理周邊的歷史文化資產)
--------------------------------------------------------------------------------------------------------------------------
推薦文章
- 多事當時月,還臨景福門 (2009.6.10)
- 雄鎮五方 --- 擁有五座城門的台北城 (2012.8.1)
常常經過寶成門舊址但都沒有發現過~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
回覆刪除很喜歡城市中有古蹟,讓現代穿插著古代歷史的意象,我也很期待,
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到古蹟的美好風情!! >O<
對阿,原本的寶成門舊址碑毫不起眼,我也不曾注意。
刪除2014年配合台北建城130年,建造「西門印象」裝置藝術,
坐落在西門舊址北邊,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旁。(Wiki)
入夜後還有五彩燈光燦爛唷!
很喜歡這篇文章喔~
回覆刪除我也很期待風華再現的一天~
謝謝喜歡。
刪除我應該找個時間來追蹤更新一下現況....
現在就可以看到了唷!
刪除●西門 (寶城門):
2014年配合台北建城130年,建造「西門印象」裝置藝術,坐落在西門舊址北邊,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旁。(八月二號的西門風華再現, 補齊五座城門)
2017年8月27日早上7時許,一名疑為精神病患之蕭姓男子,散步時突然使盡力氣向石碑推去,導致石碑段成三截損毀。
●北門 (承恩門):
2016年2月7日除夕夜,開始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並於2月13號正式完工通車。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將周圍原本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東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也將過去北門周邊近十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使北門有更開闊的視野。
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
(*三線路是指台灣台北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市區道路,主要利用台北府城城垣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三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
(三線路,應該就是前言的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
參考資料:
臺北府城西門,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A%9C%E5%9F%8E%E8%A5%BF%E9%96%80)
臺北府城北門,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A%9C%E5%9F%8E%E5%8C%97%E9%96%80)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http://pwd.gov.taipei/ct.asp?xItem=330892496&ctNode=23060&mp=106001)
北門重現 風華再起,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g0V1ceEl8)
我想知道回復的工程什麼時候看得到
回覆刪除現在就可以看到了唷!
刪除●西門 (寶城門):
2014年配合台北建城130年,建造「西門印象」裝置藝術,坐落在西門舊址北邊,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旁。(八月二號的西門風華再現, 補齊五座城門)
2017年8月27日早上7時許,一名疑為精神病患之蕭姓男子,散步時突然使盡力氣向石碑推去,導致石碑段成三截損毀。
●北門 (承恩門):
2016年2月7日除夕夜,開始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並於2月13號正式完工通車。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將周圍原本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東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也將過去北門周邊近十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使北門有更開闊的視野。
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
(*三線路是指台灣台北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市區道路,主要利用台北府城城垣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三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
(三線路,應該就是前言的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
參考資料:
臺北府城西門,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A%9C%E5%9F%8E%E8%A5%BF%E9%96%80)
臺北府城北門,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A%9C%E5%9F%8E%E5%8C%97%E9%96%80)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http://pwd.gov.taipei/ct.asp?xItem=330892496&ctNode=23060&mp=106001)
北門重現 風華再起,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g0V1ceE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