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我愛古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我愛古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8月 16, 2012

【筆記】國曆農曆節氣,曆曆分明!

2012年 8月 (萬年曆)
8/7 上班那天,一起搭車的友人說:「今天是立秋」,我嚇了一跳,想說還沒到農曆七月怎麼就立秋了。晚上回家拜訪古狗大神,這才發現原來節氣是跟著陽曆走的。這是怎麼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年、月、日】
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 太空中的地球(地球小百科)
月球的公轉與自轉  (圖: 香港太空館+香港大學物理系,來源:月球的運動)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帶來了四季的變化,也賦予了的意義。
月球,身為地球唯一的衛星,繞著地球公轉,再伴著地球一同繞著太陽公轉,月虧月盈,讓我們發現的秘密。
而,地球的自轉,帶來白晝與黑夜,讓時間有了的面貌。

說得更精確一點,地球公轉太陽一周約為 365.2422 日,稱為回歸年
月亮對地球的運動,帶來月相變化周而復始的單位約為 29.5306 日,稱朔望月

而上述兩個數據的基準點「日」,則是我們為了便於計算時間,給予一天24小時的平太陽日(簡稱日)。


【陽曆】又稱國曆
僅注重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行,以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的時間為曆年,亦稱為太陽曆。古代陽曆有許多種,西元 1582年宗格勒哥里十三世改革儒略曆後,所頒布的曆法稱格勒哥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民國元年我國採世界通用的格勒哥里曆為國家的曆法,故稱為國曆(來源)

以地球繞行太陽為主,公轉一周為一年。平年為 365日(接近回歸年的365.2422日),累積四年就比回歸年少了近一日 (0.2422 日 * 4 =  0.9688 日),故設閏年增加一天使其符合回歸年。然後勒,每四年的閏年就比回歸年多了 0.0312日。接下來該怎麼辦?@@

於是聰明的古人再規定每 400年必須減去三天。所以就成為每四年設一閏年(多一日),每100年不設(依舊是平年365),然後每 400年再設一閏年,如此即可逼近回歸年。換言之,依據上述規則,在 400 年內,設置 97個閏年,303個平年。

於是得到 (365日 * 303年 + 366日 * 97年 ) / 400 年 = 365.2425 日 (平均年)
與回歸年 365.2422日僅相差 0.0003日。

0.0003 * 24 (每日24小時) * 60(每小時60分鐘) * 60(每分鐘60秒) = 25.92秒
意即每年才比回歸年多出 26秒

而 1 日 / 0.0003 日 = 3333.333,表示要 3000多年才會多出一天

哇,這個厲害。真的要給古人拍拍手,再也不覺得閏年都是搞出來整學生的。*_*


延伸知識 - 陽曆大小月的由來: (來源:Wiki - 月 - 格勒哥里曆)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即凱撒大帝)依天文家索西琴(Sosigenes)建議修訂古羅馬曆而制定儒略曆時,將一年365天分為十二個月,並規定單數月為31天雙數月為30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變成366天,所以就從二月份扣掉一天,於是,平年時二月只有29天,閏年則有30天。也就是說,一開始二月的天數就比別的月份少。 那是因為在古羅馬時代,二月份是處決人犯的月份,所以就從較不吉利的月份扣除。

後來到了西元前八年,羅馬議會將八月改成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即屋大維)的名字,叫做 August,同時為了表示他和凱撒的功勳一樣偉大,於是將八月改為大月,變成31天,使它和紀念凱撒(Julius Caesar)的七月(July)天數相同。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於是九月和十一月變成30天,而十月和十二月則變成31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又變成366天了,於是又從二月扣掉一天。從此,二月在平年時只有28天,閏年時則是29天,並沿用至今。



【陰曆】
完全根據月球繞地球運行一週定為一個月,積十二個月定為一年,未考慮配合四季寒暑變化,一年長度約354日左右,較太陽年約短11日左右,現今回教人士所使用之回曆即係此種純陰曆 (來源)  


【陰陽合曆】又稱農曆 
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太陽年為準,為使月份與季節寒暑相配合,因此有閏月的設計,此為我國固有之曆法,相對於國曆一般習稱之為陰曆,後來因農民大都喜依此曆進行農事,故稱它為農曆 (來源

陰陽曆(英語:lunisolar calendar),在天文學中是指兼顧月相周期和太陽周年運動所安排的曆法。一年有12個朔望月,過若干年安置一個閏月,使年的平均值大約與回歸年相當夏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具體的曆法還包括紀年(紀元)的方法。日本、朝鮮、及中東以色列的傳統曆法也是陰陽曆,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是使用陰陽曆。 
單純的「陽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年的時間與地球繞日運行周期基本一致,不考慮月份;單純的「陰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個月的時間與月亮運行周期基本一致,不考慮年長,陰陽曆則既保證「年」與地球繞日周期的一致(回歸年),又保證「月」與月亮周期的一致(朔望月)。以中國的農曆為例,大小月分別為 30天和 29天,平均每月為 29.5天,與月亮運行周期一致(參見朔望月);平年為 354天或 355天或 353天閏年為 384天或 385天或 383天每十九年平均為365.247天,與地球繞日運行周期一致(參見回歸年
(來源:Wiki)

我國的農曆,相傳源自夏朝(約西元前21世紀 ~ 前16世紀),故亦稱夏曆。設置月份長度(稱為月建)時為符合朔望月 29.5306日,故設有大月 30天,小月 29天。而農曆規定月初必定合朔,即月朔之日為初一。因此月建的長度並非一定是大小月輪流規律的出現,有時可能連續三個大月或連續兩個小月,較罕見的如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農曆九月至十二月是連續四個大月我在網路上找到連續四個大月的資料囉~
民國十七年(1928)農曆九月至十二月是連續四個大月 (@@)
若依據朔望日 29.5306日 * 12 個來看,一年僅有 354.3672 日,比回歸年足足少了 11天。換句話說,三年就會差上一個月。所以,農曆設置閏月使其符合回歸年

  • 農曆置閏,每 2至 3年置閏,19年置 7閏,試算如下:
回歸年(19年)         365.2422 日 * 19 = 6939.6018 日
朔望月(19年 7閏)  29.5306 日 * (19年 * 12個月 + 7個月) = 29.5306 * 235 = 6939.6910日

19年相差 0.0892日,平均一年相差 0.0047日,大約相差 6分鐘。算是相當精準囉~
上述計算是平均值,由於月建的月初必定合朔,因此農曆年的長度有可能增減一日,相差的時間也可能隨之被調整。

現在農曆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
至於置閏的月份與節氣有關,所以先讓我們來看看節氣囉~



延伸知識 - 每隔 19年農曆生日與國曆(陽曆)生日會在同一天或前後一天:

換言之,依據19年 7閏的方式,每隔19年農曆就會與國曆(陽曆)相合一次。所以農曆生日與陽曆生日每19年就會變成同一天唷,就算不是同一天也只會差上前後一日(不對的,麻煩舉手)。

還記得陽曆每四年一閏多出一天,那麼19年大約會經過四個閏年。試算如下:
陽曆(19年)             365 日 * 19 + 4 日 = 6939 日
朔望月(19年 7閏)  29.5306 日 * (19年 * 12個月 + 7個月) = 29.5306 * 235 = 6939.6910日

上述兩者差不到一日,陽曆國曆正確會合。然而若在每四年一閏時,若剛好遇上100年的倍數而不設閏年,那陽曆就少了一天,你的農曆生日就變成前一日。若是遇到月建大小月的影響,也可能提前或延後一日唷!

不過,隨著農曆的月建,你的農曆生日又會回到正確的日子唷!依我自己的生日為例,19、38歲生日在同一天。57、76歲農曆生日提前一日,但是到了 95歲國曆農曆生日再度會合。(ps: 就算活到 95歲,我並未經過 100年不設閏年,所以我應該是受到月建的影響)

但...不知道閏月出生的人是否亦為19年回歸一次?


【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商朝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 (前11世紀中期-前256年)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到秦漢 (西元前202–西元9年)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來源:Wiki)

古代曆法家取冬至為一年的開始,將冬至次一年冬至整個回歸年的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間長度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名統稱二十四節氣,它們分別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由於我國各朝代領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黃河流域(華北地區),節氣名稱因此依該地區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命名。
清初時憲曆(西元1645年),節氣的推算由前述一年平分廿四等分所得的平節氣改為定節氣,所謂定節氣是春分點開始 (黃道 0度),將太陽在黃道上視行每十五度定一節氣,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廿四節氣,如此可反映出地球實際運行到的位置,當地球到了某一節氣時,因受陽光照射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氣候。  (來源:曆法篇)

 (註:因為節氣是依據華北的氣候來命名「節氣」,所以未必符合位於華南的台灣)
24節氣 與 太陽黃經度(=黃道)


【農曆置閏】
前面提到現在農曆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如果需要置閏,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來源:閏月_百度知道)

以今年(2012年)的閏四月為例(下有貼圖),
農曆四月(國曆 4/21 ~ 5/20),有節氣【立夏】(農 4/15, 國 5/5)及中氣【小滿】(農 4/30, 國5/20)。
但是接下來的月份只有節氣【芒種】(農閏四 4/16,國 6/5),沒有中氣。也是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於是設置閏四月(國曆 5/21 ~ 6/18)。

所以,整理一下閏月的必要條件:
1. 兩個冬至之間有13個朔望月。
2. 符合 1 後,出現的第一個僅有節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是閏月。

(原本使用的萬年曆居然有小錯,下圖改用路拓版萬年曆。)
2012年的閏四月 (原本使用的萬年曆有點錯誤,改用路拓版萬年曆)


以下是西元 1849年~2031的閏月資料。 (紅色表示最近會遇到的三次農曆閏月)
 (來源:曆法篇閏月的由來)
閏二月(7):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閏三月(8):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閏四月(12):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閏五月(15):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閏六月(10):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閏七月( 7):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
閏八月( 6):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閏九月( 1):2014 (少見的閏九月)
閏十月( 2):1870、1984。

由上表發現,在這 183年間並沒有出現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閏臘月)。
然而閏正月 、閏十一月閏十二月(閏臘月) 是有可能有的,只是很少而已,請看下面三篇資料。

由於閏月的確定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分為節氣和中氣,簡稱節和氣,從冬至起按照中氣、節氣相間排列。由於一年中每兩個節氣之間的平均間隔大約為30.5天,而陰曆每月平均大約為29.5天,這樣,每月的節氣都會較上月的推遲一兩天,這樣,就終歸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個月就被定為一年中多出的閏月。所謂的十九年七閏也就是這樣確定的。由於二十四個節氣時均勻的分佈於地球公轉軌道,因此這樣設置閏月基本可以保證農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一致。

知道了設置閏月的方法,下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閏正月不大出現的原因了。由於冬至前後,地球運行於近日點公轉運行速度較快,而二十四節氣是平均分佈於地球軌道的,每15度一個,而此時地球轉過15度(每兩個節氣之間為15度)所需的時間較短,並不需要15天,而此時一節一氣之間隔也僅為29.74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以因而節氣推後的也較慢,所以在冬天設閏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在夏季,地球運行於遠日點附近,此時公轉運行速度較慢,運行15度所需的時間達到了16天,因而此時節氣推後的很快所以設閏的可能性也較大
所以說閏臘月,閏正月並非沒有,只是比較少見罷了。

赤壁之戰那年(建安十三年)(西元 208年)閏十二月
《後漢書朔閏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閏十二月壬子朔」。

劉備攻漢中那年(建安二十二年)(西元 217年)閏正月。 
《綿陽通鑑》:「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閏正月,乙丑朔。」

罕見的農曆閏年閏月(1645年-3358年)
(1)閏正月:1651, 2262, 2357, 2520, 2539, 2634
(2)閏九月:1737, 1756, 1832, 2014, 2109, 2204, 2223, 2576, 2720, 2739, 2815, 2834, 2853, 2929, 3111, 3187, 3206, 3225, 3301, 3320
(3)閏十月:1775, 1870 , 1984 , 2166 , 2318 , 2386 , 2481 , 2500 , 2595 , 2872, 2891, 2967 , 2986 , 3081 , 3244 , 3263
(4)閏冬月:2033 , 2128, 2147, 2242, 2614, 2728, 2910, 3062, 3339
(5)閏臘月3358 
(太神奇啦,可以我無法驗證,更不可能活到那時候)
(6)公曆
(國曆)閏二月巧逢農曆閏二月:1928, 2004, 2376 , 2748 , 3120
(7)最長的農曆閏年有 385天,從公元前 221年至公元 2100年的 2321年裡,一共只有 12次。最近兩次是1944年和 2006年。以後還會在 2351年、2606年、2625年等年份出現。
(8)按理來說,如果一年閏正月,春節、元宵節過第一個正月。如果一年閏臘月,那麼,在第二個臘月的最後一天過除夕。



延伸知識 - 月球的同步自轉
以前就聽說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因為月球的自轉與公轉週期一樣(圖一)。
可是,我左思右想抓破腦袋,還是想像不出【有人(月球)自己不斷轉著圈圈,加上對你(地球)繞行,然後總是以同一面來面對你】的畫面。
圖一:月球的公轉週期與自轉週期幾乎一樣

很幸運的找到這張圖(圖二),左邊是自轉週期與公轉週期一致。先把月球自轉的週期分成四等分,畫下當時的正面背面。然後,當月球自轉完一圈時正好也公轉一圈,然後總是正面對著地球。對比右方的非同步自轉(自轉是公轉的兩倍)。

換句話說,可以想像成【彷彿地球拉著月球的手,以地球為圓心,來轉圈圈】,然後當旋轉一圈(公轉) ,剛好月球也自轉了一圈。而...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的地球。

因為月球的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只會永遠見到月球的同一面,這叫做同步自轉(synchronous rotation) (來源:月球的運動)
圖二:月球的公轉與自轉  (圖: LKL Astro-Group,來源:月球的運動)


(整理得差不多了,我真的好愛整理資料唷! Happy~~)

星期日, 7月 29, 2012

【筆記】蘭嶼。飛魚季

曬飛魚 (2012.6.5@蘭嶼)
我們為了飛魚季來到蘭嶼,可惜時間略晚,飛魚季已近尾聲,沒有捕捉到太多與飛魚季相關的畫面。嗯,老友竹竿說得好,留待下次造訪的理由。

出發前回來後做了點功課,就整理成筆記囉~


【飛魚】 (來源:wiki)
飛魚硬骨魚綱頜針魚目,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飛魚科,是一類具有滑翔能力的魚類。
體態修長,但稍稍側扁,長度一般為45厘米。吻短,口小,眼大胸鰭發達如翼,腹鰭也比較發達,尾鰭的下葉要比上葉長。由尾部迅速擺動,可達到極大的速度,然後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


習性  為暖水性上層魚類,喜歡群集洄遊,以浮游生物為食。與其他頜針魚科一樣,通常生活於海面表層。繁殖期間,會集中於海面的浮藻類或任何漂浮物產卵。
飛魚受驚時會躍出水面,胸鰭張開,並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時間。這種飛行行為是為了躲避金槍魚、海豚和鯕鰍的捕食。牠們躍出水面以後,依然會像在水中擺動尾部,因此飛魚在空中會以呈「S」形在空中擺動(參考照片)。由於飛魚是群居性的魚類,因此通常牠們是一群躍出水面。


【飛魚季】(來源:藍色大門)
飛魚(AliBangBang)是蘭嶼人最重要的食物,為主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之一,捕捉飛魚是雅美/達悟傳統文化核心。每年春季,飛魚族群會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附近海域,此時蘭嶼人會舉行招來飛魚的招魚祭,過後開始捕捉飛魚,剛開始僅限於在夜間以燈光誘捕,至夏季時才可在白天捕捉飛魚,這段飛魚水汛期內蘭嶼人通常不捕捉別的魚類。蘭嶼人在夏季時會舉行另一次的儀式,停止捕捉當年的飛魚,改捉別的魚種;中秋節後不再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用的飛魚丟棄。

蘭嶼人將魚分為三類:老人魚、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是只有老人才可食用的魚類,男人魚指皮粗、肉腥的魚種,通常僅供男人食用;女人魚則是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的魚。其實不止魚類,連螃蟹也有這種分類模式,如光手酋婦蟹(Eriphia sebana)在蘭嶼就只有老人與女人可食用。

(我在蘭嶼的牆上有看過相關說明,然而或許我是外人,也未曾深入交友,故沒有實際體驗。)

飛魚季在雅美族曆法為該族重要的季節約有五個月的時間,即陽曆的三月至七月。此時船組的十人漁夫在祭主家共宴,並往返祭主家與海灘間,共舉行三次祭典。飛魚季中的祭典約略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出動大船有關的儀式,其次為小船的儀式,最末是結束漁季的儀式「飛魚託夢」的故事隱含了黑翅飛魚託夢要雅美族人舉行飛魚祭,並透過種種禁忌,讓族人了解重建自然新秩序的重要性。
(後略,有飛魚託夢唷)



【2012年飛魚季的時間】  (來源:轉載自蘭色大門)
台東蘭嶼今天舉辦招魚祭,一早朗島國小師生以及當地居民和祭司齊聚海邊進行祭儀,招魚祭是飛魚季開始的頭一場祭典,主要是召喚飛魚並祈求漁獲豐碩;因此,對雅美族來說是年度大事,依照以往的慣例,都會選在舊曆年前後來舉辦。
招魚祭的典故,源自於雅美族「飛魚王的傳說」,冬北季風強勁無法下海捕魚,傳說天神憐憫蘭嶼人,在2月到6月賜給當地子民們豐富的飛魚群,提供足以過冬的飛魚給予捕食,但是相對的必須遵照飛魚王所定下的儀式,以及相關的魚獲處理方式才可以食用。
祭儀進行時現場宰殺祭品,並將鮮血沾在圓石上,意謂每個人都能在祭祀後都能豐收。而各船船長站在船首,高舉祭品對海祝禱,希望「飛魚王」能為今年帶來豐收。

-蘋果日報(2012年2月9日)

這兩天(2012/2/8、2/9),蘭嶼的東清和朗島部落分別在部落的攤頭舉行了招魚祭的儀式,宣告2012年蘭嶼東清與朗島部落飛魚季節的到來。據蘋果日報報導,好似簡單為「蘭嶼舉辦招魚祭,2012年的飛魚季開始了」。然而,蘭嶼的椰油部落則在更早的幾天前就已舉行了招魚祭;紅頭與野銀部落目前則仍尚未舉行。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算是蘭飛魚季的開始?或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探討。
蘭嶼鄉下轄四個村六個部落:西南岸的椰油村紅頭村(包括紅頭漁人兩部落)、以及東岸的東清村(包括東清野銀兩部落)及朗島村,行政區雖將兩部落劃為同一區,但各部落不論在傳統祭儀或是群體認同上,均維持著部落各自的主體性。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單純地將「蘭嶼」視為一個整體,其實島上的六個部落在文化與社會組織的運作上還是有著存在的差異與自我認同的分際,好比說對外國人來說雖然「台灣」這個島是一個整體,但其實台北、高雄或與花蓮人之間在文化與生活型態還是有著不一樣的地方。另外,飛魚季為蘭嶼傳統的歲時祭儀,不是因觀光發展而塑造出來的活動,招魚祭的祭典時間並不會在很早以前就訂定日期對外行銷宣傳;基於蘭嶼傳統社會的運作模式,祭儀時節全權要等待部落裡的老人家依傳統的達悟夜曆決定後,大家才會遵照行事,並且事前低調而謙虛、遵守禁忌,不會對外大肆張揚。因此就算現在詢問蘭嶼野銀部落的年輕人,他們也不能確定自己部落招魚祭的確切日期(即便可能於近日即將舉辦)。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外地朋友在詢問「蘭嶼今年會不會有大船下水或豐收祭的活動?」這類問題讓人難以回答的原因之一;除非,是當蘭嶼這些傳統的歲時祭儀或生活作息已完全被觀光行為與商業手段所宰制的時候。相信這也是許多外來的旅人朋友們所不樂見的事情。
因此關於2012年蘭嶼飛魚季的時間,除了蘋果日報的報導之外,若能再搭配同一天聯合報的新聞,應該可以給想來蘭嶼體驗飛魚季節的朋友們一個更為清楚的輪廓與認識。今年的飛魚季「大約」是2012年的2~6月;至於什麼時候結束?到時候還要聽老人家說才知道啦...
蘭嶼飛魚季今年逢「潤年」,晚一個月展開;原本每年農曆元月1日舉辦「招魚祭」的紅頭部落,將到農曆2月1月才進行祭典。蘭嶼族人家家戶戶出海捕捉飛魚的日子,預計在4月底登場。
蘭嶼的陰曆是觀察月亮所得,與一般使用的農曆十分接近;蘭嶼紅頭部落族人夏曼‧瑪多博士表示,部落歲時祭儀通常是每3年逢1潤年;招魚祭後當晚,部落10人大船必須下海捕撈飛魚,村莊男性族人也要隨著船主作業1個月,之後才能回到各自家中捕捉飛魚;預估4月底才得看見家家戶戶門前曬飛魚的景象。
-聯合報(2012年2月9日)


蘭嶼達悟族  紅頭部落 招魚祭 2月23日隆重登場】  
[蘭嶼古魯民宿訊]
對蘭嶼達悟族人來說每年大年初一的招魚祭,是飛魚季第一場非常重要的祭典活動。主要是達悟族人希望藉由子民們誠心的祝禱儀式,家家戶戶呈獻豐盛的祭品,祈禱天神憐憫達悟族人,幫助招喚「飛魚王」引導豐富的飛魚群來到蘭嶼附近海域,賜予子民們一個平安順利的捕魚環境和豐收的魚獲。

相傳紅頭部落為創造蘭嶼曆法及文化,蘭嶼曆法同樣以月亮變化為根據,紅頭部落堅持傳統,依照祖先的曆法時間表,在每年大年初一舉辦招魚祭,今年因逢三年一潤的閏月,紅頭部落依照達悟族傳統年曆施行,延後一個月。

農曆二月初一清晨舉辦招魚祭的儀式,天未亮紅頭村前的大八代灣海灘上已經開始聚集全村的達悟族勇士來參加招魚祭,家家戶戶會用竹籃子鋪上檳榔葉放上檳榔和香菸等等祭品,祭師會現場宰殺雞隻做為祭祀的祭品和指導每家船長頭戴銀盔,站在拼板舟前,遵照飛魚王規定的儀式對大海祝禱,每位達悟勇士一一將祭品的雞血塗在海邊的石頭上,象徵部落裡的族人都可以沾染祭典帶來的好運,也期望飛魚季期間能有豐收的魚獲,並唱誦達悟族傳統的祝禱歌謠。

招魚祭的祭事過程,村莊內的婦女是嚴禁到祭祀現場的,這事關係到二月到六月間飛魚季的魚獲喔!如有國內外旅客要參予這項盛事,女士們敬請遠離現場,建議在紅頭村路邊的涼亭上一樣可以觀看的到喔!

每年的二月到六月為飛魚季捕飛魚的期間,女性朋友們切記請勿觸摸拼板舟,謝謝合作!



【撲克牌上的招魚祭】  
撲克牌上的【召魚祭】(魚飛文創有現公司 出品)
達悟造舟文化撲克牌解說:一付撲克牌 $80,以設計的圖案簡明介紹造舟工藝(Spade)、下水儀式(Heart)、招魚祭(Diamond)、及飛魚季(Club)。這裡先端上召魚祭。(解說資料:魚飛文創(蘭嶼部落遊學) Facebook)

【A】推出船隻
召魚祭是每年飛魚季開始前的傳統祭典,依據飛魚神話的傳說,黑翅飛魚顯現給達悟族人的地點是在紅頭部落,因此每年飛魚泛期的季節以紅頭為準,每年的召魚祭,也是由紅頭部落先開始,紅頭部落舉辦後, 其他部落再跟著舉行召魚祭, 時間大約在每年的二月上旬
召魚祭是蘭嶼傳統最盛大、最隆重的祭典,這一天部落所有的男士都要盛裝與會,而要開始前,部落的大船要先推到灘頭, 準備召魚祭的舉行。
部落的大船在每年飛魚季結束後,就會推入船屋擺放,直到來年的飛魚季開始再推出, 而飛魚季即是由召魚祭這神聖祭典啟其端。
由於此時推出的只有大船,因此又被稱為大船召魚祭,意味著之後還有小船的召魚祭, 但小船召魚祭的參與度與神聖性,都不如大船。
由於此時的蘭嶼,還在冬季的刮東北季風時期,觀光客很少,這祭典又是非常神聖、隆重,諸多禁忌, 因此鮮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或觀光化的衝擊, 唯一的衝擊是基督宗教帶來的改變, 現今部分基督宗教的信徒已經放棄到灘頭舉行此祭儀, 這是基督信仰對達悟部落的深遠影響。


【2】粉刷船隻
為了準備召魚祭,大船的漁團組織成員將大船推到灘頭後,會進行重新油漆的動作,因為大船在去年飛魚季結束後,即推進船屋擺放,過了一個冬季,重新推出,準備舉行召飛魚的儀式,並將展開夜間捕撈飛魚的作業,因此,漁團組織成員此刻會把大船重新上漆,讓她看起來煥然一新,除了顯示對此儀式的重視外,也能延長大船的使用年限。

【3】架飛魚架
飛魚,是蘭嶼達悟族人的儀式性魚類,在古老的傳說中,飛魚是天上的祖父神派遣來的神聖性魚類, 達悟族人無論是捕抓、烹煮都有相關的禁忌在規範, 飛魚不可與其他魚類一起烹煮, 連盛用的盤子都有區別, 這就是達悟飛魚文化的獨到與特殊之處。
為了迎接飛魚季節的到來,達悟族人在此時家家戶戶都會架起飛魚架,以備捕抓飛魚時,做為曬飛魚之用,此時到蘭嶼會發現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架上飛魚架,這顯示蘭嶼達悟文化最神聖、最繁忙的季節即將來臨。

【4】備食
除了架飛魚架之外,為了準備召魚祭,婦女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食物,特別是蘭嶼的主食芋頭、地瓜等,這是所有祭典儀式的舉行,必備的。

【5】召魚祭儀
召魚祭當天一早,部落所有男士皆盛裝帶禮刀、銀盔、金箔等,前往海邊灘頭聚集,一起舉行此隆重的祭儀。
這祭典部落男士除了襁褓中的嬰兒和老病到無法走路者外,其餘無論大小全部都要出席參與,可見此祭典的重要性。
這一天,部落男士在灘頭舉行祭典儀式,婦女被禁止參加,只是站在岸上的馬路邊觀禮,這是部落古老的傳統。

此牌是在朗島部落的灘頭舉行召魚祭的盛況,此時的灘頭,因祭典的舉行,而轉換成神聖空間閒人勿近,換言之,若有觀光客,當然也會被排除。

【6】祈福召魚
召魚祭的舉行,會有一個祭司主持,此時,祭司會抓著一隻雞,戴著銀盔,站到十人大船上面,面向大海,一手揮舞著雞隻,一手揮手做召魚狀,口中念念有詞,這就是此祭典儀式名稱的由來。
漢譯,有人用召魚,也有人用招魚,召或招皆可,因為此祭典舉行過程的確是既召且招,也就是既用口以語言召喚飛魚,也用肢體語言的手來招喚,所以兩者通用。
飛魚浮游性魚類每年到此季節會隨著黑潮北上,成群結隊的飛魚會游經台灣東部海域,小蘭嶼首當其衝,恆春墾丁一帶,一直到東部沿海的阿美族部落,甚至到宜蘭海邊的漁港,都會在此季節捕撈飛魚,但是會舉行如此隆重的祭典,對於飛魚又有如此多的禁忌規範者,只有蘭嶼的達悟族,現在為了拼觀光,整個東台灣都在消費飛魚,甚至創造出飛魚祭典,真讓人啼笑皆非。


【7】牲禮
召魚祭,其實就是召飛魚的祭典,既是祭典,就該有祭品,而祭品當然就是牲禮,而牲禮可以是豬,也可以是雞,兩者皆可。
此時,各漁團組織會在灘頭生火,準備煮食,達悟傳統的祭儀有時會殺羊,但在召魚祭,主要的牲禮只有豬跟雞,羊不在其中
要了解一個古老民族的祭典,祭詞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其他與祭典相關的人、事、時、地、物、如何、為何?都是值得深入了解的。


【8】竹血筒
竹血筒,這是召魚祭中很特別的一個器物,顧名思義它是竹子做的,而其目的是要裝盛雞或豬的血,以便做祭儀使用。
在召魚祭中,除了召魚儀式外,要用雞或豬的血祝福與召魚祭相關的器物,包括岸邊的石頭,包括小船,包括飛魚架等,透過此點血儀式的舉行,來祝福這一切,象徵生命的長久,捕魚的順利以及魚獲的豐收。
取血點石,這是召魚祭中非常重要的儀式過程,每個達悟男人都必須用食指沾血,走到海邊,在拼板舟進入的航道上,選擇一顆鵝卵石,用血點上,並說出祝禱詞,禱詞內容主要為祝福自己的生命如石頭般堅硬,祝福自己和家人在飛魚季期間能平平安安,祈求今年飛魚季能豐收,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儀式。
不同部落間,儀式的細節稍有差異,有的部落是用食指沾血點石,有的部落是用手掌沾血握石,動作有別,但意義相同,都是祈禱與祝福之意。

【10】取血祝福小船
召魚祭,除了取血祝福石頭,象徵祝福自己的生命外,船主也會取血祝福自己的船隻,因為召魚祭雖是為了召喚飛魚,但是捕撈飛魚是要用拼板舟,所以拼板舟的祝福,也是重要的儀式過程,因此拼板舟的祝福,是召魚祭不可或缺的一環,要認識蘭嶼的達悟文化,不能不懂飛魚文化,而要理解飛魚文化,除了飛魚相關的神話傳說及相關禁忌之外,拼板舟是極重要的一環,因此,拼板舟和達悟男士兩者皆為召魚祭的主角,缺一不可。

【J】烹煮
召魚祭儀式過程,當在場的男士們都完成祝福儀式之後,即開始烹煮的活動,此時在灘頭的氣氛熱鬧,各家族都在烹煮自己所準備的食物,有事先預備的主食,也有剛宰殺取血的雞或豬,此時,在灘頭舉行的召魚祭儀式,已接近尾聲。

【Q】耆老訓勉
召魚祭的最後,會有一段耆老訓勉的片段,此時,部落耆老會起來發言,內容主要是訓勉族人要傳承祖先的傳統,要遵守飛魚季的相關禁忌,要認真生活等等,若是有與部落公共議題相關的事務,特別是與飛魚季相關者,也會在此討論或宣布,在耆老訓勉結束後,一年一度的召魚祭儀式,也將告一段落。

【K】魚團聚餐
召魚祭舉行當天,部落的漁團組織會聚在船主家,一起聚餐,除了共食的傳統外,也趁此機會討論接下來的捕撈飛魚活動,而飛魚季的捕撈飛魚活動,即是由大船的夜捕開始的,漁團組織的餐聚,就是為了這一切的順利運作。
到此,召魚祭的所有活動,才真正告一段落,接著就是飛魚季的開始。



【撲克牌上的飛魚季】  
撲克牌上的【飛魚祭】(魚飛文創有現公司 出品)

接著端上飛魚季(解說資料:魚飛文創(蘭嶼部落遊學) Facebook但...目前僅四張牌有解說)
【A】取火把
【2】夜捕
【3】初嚐
【4】推出小船
【5】捕飛魚、鬼頭刀
【6】漁夫慰勞節
【7】飛魚剪鰭節
這張牌的達悟語,即是這次朗島小米收穫祭的祭典名稱,直譯為好月節,過了這一天,許多飛魚季期間的禁忌,都已結束。
當代部落拼板舟體驗的行程,就是在好月節之後,才解禁的,觀光客才能體驗划拼板舟。


【9】備食
傳統好月節這一天,部落族人要準備芋頭和小米當食物,這兩者是達悟傳統的祭儀性農作物,其重要性遠超過其他農作物,如地瓜、山藥等。

【10】贈禮
傳統好月節這天,是部落族人彼此探望與餽贈的時節,這一天,部落好熱鬧,每家每戶都盛裝在部落間穿梭,帶著飛魚乾、地瓜、芋頭等食物,去拜訪親戚朋友,這是道地的達悟好月節的分享文化。
這一天,傳統也會準備食物,與孤兒或寡婦分享,這傳統延續至今,這才是達悟社會的優質文化。


【J】搗小米儀式
搗小米儀式,傳統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當代則會配合社區發展或推動觀光,而擴大舉辦。
其過程從部落族人集體墾地種小米開始,直到小米成熟時的集體採收小米,到這一天,族人一起搗小米,把這慶典推向最高峰。
這次朗島部落的小米收穫祭,主要的呈現方式是部落歌舞,可是達悟傳統的歌舞其實並不多,許多的舞步曲調已受其他族群歌舞文化的影響,要以傳統達悟歌舞撐起一天的展演,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看到外族歌舞的表演,是正常的,這就是文化的流動,彼此互相滲透


【Q】船隻推進船屋
【K】飛魚終食節


【傳統的夜間捕飛魚】
Title:20120406 公視晚間新聞 蘭嶼達悟族 重現火把捕飛魚傳統
燃燒五節芒火把,以手撈網來撈魚,這就是傳統的夜晚捕魚方式。紅頭部落重現已經停用將近20年的補飛魚技術。非常的純手工,一晚的捕獲量大約以百計。
我們住宿的民宿「古魯民宿」的男主人─「夏曼‧瑪兒昂」(瑪兒昂的父親,詳 Day3 - 請問貴姓),白天上班,晚上也跟著部落居民以傳統方式捕撈飛魚唷!



【現代的白天捕飛魚】

  • 東清村民網捕飛魚紀事(2012.5.19)
由龍門港出發,繞過青青草原,看到老人岩,然後開始前往外海的魚場。配合驅趕與拉網,一趟出海的捕獲量以數千計。兩段配樂都十分好聽,第二段是「達悟男人情歌」,輕鬆俏皮。在11:14處出現墜落的飛魚鱗片,華麗而悲傷。
另可參考這位紀錄攝影者的 同名文章 及 2008年的網捕飛魚

  • 雅美捕飛魚 傳文化兼護海洋生態 20120523



(修正完畢,晚安。*_*)


==========================================================================

蘭嶼三日的相關文章:
    ==========================================================================

    星期日, 4月 29, 2012

    【筆記】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2001年 潦溪腳印 - 相片攝影蘇淑芬,版權所有)
    承前文(大甲瘋媽祖),感謝小V不僅介紹了大甲媽祖,也讓我們認識了白沙屯媽祖。

    相對於大甲媽祖的規模與計畫完善,更吸引我注意的居然是沒有計畫,行程飄忽不定的【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雖然不敢想像自己會參加這麼辛苦的行程,但是在網海尋尋覓覓找到許多資料,遂集結成此文。

    誠如小V 所言,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看似有著商業氣息。然而若非有如此大規模的新聞報導與完善的行程規劃,像我們這種不食廟會煙火不曾進過香的傢伙,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體驗到徒步進香。沒有親身參與,你就無法感受到那種虔誠的感人氣氛。一大群的人跟著神轎一步一腳印,一整城的人備好香案迎接媽祖,更誠心款待徒步進香客,這種氣氛大概只有嘉年華會可以比擬。除了與嘉年華一樣洋溢著全員歡樂的氣氛,徒步進香更多的是虔誠的信仰

    回來到現在,我還是很難說明在這次的體驗行得到了甚麼。沒拍好照片,沒鑽過轎底,沒拿到壓轎金,甚至連沿街美食都吃得很少。如此挫敗的旅程,卻在我整理一張張照片,查閱網路一篇篇文章時,嘴角不禁泛起微笑,胸口漸漸充滿溫暖與感動。感動來自於全體香客信眾的虔誠信仰與無私分享(雖然還是有一些推擠搶佔種種小奸小惡,人性嘛)。

    深刻的見識到民間信仰的深入人心,我居然對老公說希望明年再來體驗。下回希望自己是個單純的香客,別管啥照相啦,呵呵!!  (算是補考啦~~)

    ==============================================================================
    來,把話題回到白沙屯媽祖,先來段背景說明。
    • 「拱天宮」─ 「白沙屯媽祖進香」 (來源:Wiki)
    拱天宮又稱白沙屯拱天宮,位在苗栗縣通霄鎮白東里白沙屯聚落的一座媽祖廟。
    白沙屯先民早年討海為生,因海上補漁艱苦與危險,便奉祀軟身天上聖母,以祈求平安。清咸豐晚期開始集資籌建拱天宮,同治二年完工。其廟坐西朝東,歷經多次整修擴建,成為今日兩殿兩廂式宮廟建築。每年以步行方式前往北港鎮進香是白沙屯一年一度的大事,許多外出工作或遷居外地的鄉親都會回來參與盛事,這項傳統已經超過二百多年以上的歷史。

    白沙屯媽祖進香」歷史悠久,因來回近400公里以上,是全臺灣最遠的徒步進香活動,且無固定行程、路線,全以執筊依照媽祖的旨意決定而進行,這是白沙屯媽祖獨具的特色,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發證書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無形文化資產」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亦於2008年登錄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登錄理由為「具有170年以上歷史之民俗活動,地方居民參與度高,參與者來自全國各地,被視為當地青年之成年禮,且尚未被商業、政治所污染。另具有全台路線最遠徒步進香、由媽祖指引日程*路程*之獨特性,被具登錄為民俗之價值。

    *媽祖指引日程: 白沙屯媽祖進香,係由擲茭決定出三個日期及時間,分別是出發到北港回宮
    所以進香日期不定,如:2010年的進香日期為5/20~6/2,天氣有夠熱。
    或是進香時程不定 。如:2009年為3/27 凌晨出發, 隔天3/28 就要抵達北港,於是在 33小時之內徒步近150公里,這...會不會太趕啦。而且依據找到的資料(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往北港徒步進香期程2005-2012),這並非唯一的一次。

    *媽祖指引路程: 白沙屯媽祖進香除了終點確定(北港奉天宮),路線則是隨著媽祖神轎當時的旨意而定。據說到達路口時,神轎會先停住,然後開始晃動,過了一會轎夫即依據感應繼續行轎。 最有名的是 2001年的潦溪(詳情請見後文)

    因為行轎方向不定 ,隨行的徒步香客(稱為香燈腳)往往無法事先安排住宿,通常都得等到媽祖神轎確定停駕才開始尋找廟宇警察局學校公司行號民房投宿。有熱心招待者,也有拒絕的情形。而2010年的進香日期在5月下旬天氣很熱,有些香燈腳乾脆直接睡在騎樓下。

    也因為行轎方向不定,吃也變成大學問。提供餐食的信徒們,以卡車載著的各色餐食點心水果,跟在進香隊伍後面,等媽祖神轎休息或停駕時,就會擺開來熱騰騰的供大家享用。

    因為行轎方向不定,加上轎行速度有時很快。於是就有徒步進香客,只是上個廁所出來,就看不到神轎蹤影,尤其在夜晚人少的時候。而媽祖神轎沒有 GPS,無從追蹤,往往只能聯絡其他徒步進香客。所以白沙屯田野工作室係由人攜帶 GPS 走在媽祖神轎旁邊,以利紀錄。

    參考資料:2009白沙屯媽祖南巡北港進香札記 (二)菜鳥初體驗
    其實一起南巡進香的,有兩尊媽祖,一尊是白沙屯媽祖,另一尊則是山邊媽。這兩個姊妹個性不同,聽說扛轎的大轎組人員可以透過行轎的方式得知是那一位媽祖的旨意。奉祀於拱天宮的白沙屯媽比較熱情好客,也喜歡信徒施放大量的鞭炮,所以信徒廣大。而山邊媽則是低調樸實,沒有固定的祀奉地點,每年跟著爐主到不同的家庭作客,比較像是隔壁鄰居的阿嬤那樣親和隨性
    所謂的『媽祖選擇路徑』,其實是靠著『行轎』的方式來擇定路線。比如到了一個分叉路口之後,神轎會停住,然後開始晃動,聽說左右搖是白沙屯媽的旨意,而前後晃則是山邊媽的旨意。當然有時候也會有兩個姊妹互相商量意見的時候,這時就會前後左右晃,然後原地停滯或繞圈。
    一旦選擇了一個路線之後,就會持續的往前走。直到要休息的時候,或許是在廟,或許是在民宅,整個轎會突然停住,行轎後三進三退。如果轎頂上的金獅子進入了門內,就代表要過夜,如果在外面的話,則是要休息。至於休息多久再以擲茭來請示。


    ==============================================================================
    因為沒有參與,接下來分享幾篇很棒的文章。
    先端上同喜牌部落格 - 紀錄片、兩人公司】的文章。共有 Part.1 (趴萬)到 Part.7 (趴塞門),還有兩篇她親身參與的2001潦溪,篇篇精彩。我只摘錄一點特有感觸的。建議連過去,好好欣賞唷。

    在臺灣混過小劇場的人,無一不很跨界的聽過苗栗縣通宵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娘娘的赫赫威名。每年農曆三月媽祖出巡的旺季來臨之前,劇場人們的行事曆上都要先標好白沙屯媽祖出巡的時間,那段時間台北小劇場界會鬧空城──大家都去跟媽祖走路了。雖然不一定人人都全程跟透透,不過在五到十天不等的行程裡,至少也該去跟個一兩天,除非你是基督徒(小劇場界基督徒好像很稀有),否則簡直有種『對臺灣小劇場守護神不敬』的罪惡感。

    所以每年白沙屯媽祖出巡期間,必經或可能經過的路線上的大小廟宇都會提高警覺,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位小姐何時想到誰家去坐坐。例如原本A廟的信眾已經準備好了要給進香團(食客)的飲水、水果、點心,和要給媽祖種種祭禮,結果媽祖心血來潮想說A廟去年前年都有來過,決定去隔壁村好久不見的B廟坐坐,於是過A廟而不入只在門口行行轎踩踏一下算是打聲招呼就一陣風跑到B廟去,A廟方只好趕快動員人力把東西載送到毫無準備的B廟來。也有可能媽祖覺得心情好天氣好,決定多走兩里路再說,於是不去A廟也不去B廟C廟,一個勁的往前走,廟方只好把東西都超前載到神轎會經過的路上,在路邊擺起來,等神轎和進香團行經的時候給大家一路補充體力。再不然就等到晚上,打聽好媽祖在哪裡停駕休息,再把東西送過去。
    講到這大家應該已經可以想像這位小姐的獨特個人風格神出鬼沒吧(還是任性啊?)。我在第一次跟的時候,有一天因為落後隊伍太多了,跟路伴(走路的伴侶簡稱路伴)范姜小姐兩人迷失在一個靜悄悄的小鎮裡,四處問人根本沒人知道媽祖剛剛有經過,路上明明還有鞭炮屑呢。我們後來得知媽祖的確在我們去問路的大約二十分鐘前路過該地,不過實在過於神龍見首不見尾了,以致竟然沒人知道這件事。

    ●此外,很少有人走路會姿勢完全正確平衡的,平常走點路不覺得怎樣,但是幾百公里這麼走下來姿勢不正確一定會有傷。除了不管姿勢正不正確都會有的,最基本的腳底大水泡、腳和鞋子摩擦的傷;姿勢不正確的會有腳踝扭傷、小腿抽筋、膝蓋拉傷、甩手甩太久手腫,到彎腰駝背走路看地下導致脖子拉傷(對啦就是我啦怎樣)都有,所以大家也為了『惜肉』各出奇招。
    ●刺水泡也是有學問的,行話叫做『穿針引線』。也就是說,要在水泡上用縫衣針穿一條線過去,讓水泡裡的水可以順著線頭流出去,不然你現在雖然刺破了一個洞,等一下水還是會被破掉的腳皮堵住而流不出來,照腫照痛不誤。因此我記得我跟到北港的時候,一個腳底有十幾根五顏六色的穗穗串在上面,比刺青還刺激(視覺感受應該跟乩童用有穗穗的長針穿臉頰相去無幾)。還有人認為與其用線不如用頭髮,因為頭髮比線更接近人體,更自然更好。

    介紹參與的核心人物
    ●我記得我參與的其中一年,有一天傍晚媽祖小姐想在某廟停駕過夜,在該廟口行轎停頓許久,但是卻遲遲不見有人拿長板凳和金紙來給媽祖安駕。接著這批核心人物來與媽祖小姐『苦苦相勸』又擲了好幾次茭杯,過了好久只見原本停頓的大轎很『嬌態』的一甩屁股氣沖沖拖著轎班快速離開該廟口繼續前進(大有轉身頓足哼一聲之態)。原來該廟不知是關公廟還是王爺廟之類,總之是一個男神廟,大家覺得這位小姐在男性友人家坐坐聊聊天也就算了,要過夜未免太不成體統,於是不免『勸告』一番。
    ●所以大家可以瞭解這批有名稱的核心人物是很檯面上的,但另有一批檯面下的核心人物。這批人沒有任何職稱,可能還有點幫派背景(據說沿海小村落這種單位一律算是『縱貫線』,既各成體系亦可互相呼應,有別於四海竹聯的外省掛)。他們大多數時間也在車上,不過並不是廟方的遊覽車,他們多半會自己開一輛轎車,機動性很高,會搶在媽祖到達某地之前先去附近區域踩踏探勘一下,並且在媽祖停駕時循原路回去看看有沒有走不動或脫隊的老弱殘兵好載他們一程。
    ●頭旗班我的瞭解比較少,因為頭旗是一支孤單的隊伍。頭旗必須走在媽祖大轎之前,因此當大家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擠在大轎身邊時,頭旗永遠在燈火闌珊的前方。再加上我們的媽祖是這樣的沒有路線可以預先規劃,所以頭旗最好離大轎遠一點,以免媽祖小姐高興起來一下子衝到頭旗前面去。重點是,頭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因此到底要領先大轎多遠或多久就變成一個很難拿捏的學問。我印象中有好幾天晚上大轎已經停駕休息了,頭旗還沒回來,因為頭旗不能循原路退回來,所以他只好繼續繞路,想辦法繞道回來跟大家會合。(應該點一首歌給頭旗班: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我在頭旗的路上沒有盡頭……)跟著頭旗走的好處是,頭旗的速度比較固定,不像大轎會忽快忽慢忽停頓忽跑步忽衝來衝去的,走過長程路的人就知道這會有多累,壞處當然是有可能會多走一些路。

    ●這些善男信女又可以分成兩種:白沙屯當地人一種,沿途人家一種。白沙屯雖然是全省寺廟密度最高的地方,但是因為沿海,再加上媽祖小姐的種種神蹟(包括任性的出巡),所以拱天宮媽祖廟還是在眾多競爭寺廟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至於我們這批『正統』的『善男信女』,就會依照傳統,既然跟著媽祖走,那就『吃媽祖的、住媽祖的』。何謂『吃媽祖的、住媽祖的』呢?就是準備一個睡袋和睡墊(走路時可以連同其他行李寄放在廟方的車子或熟識或不熟識的開車人士車上),一條毛巾和一套鋼杯筷子湯匙(隨身攜帶),每逢媽祖停駕或休息時,沒需要就路邊廟口坐坐、有需要就去向停駕地點旁的民宅借住所休息,吃當地人擺出來的飯擔。這樣一路走下來,幾乎是一毛錢都不用花,也比較符合我們『修行』或『修練』的原始目的。
    ●再說,既然是為了要跟著媽祖走路而來的,這樣媽祖走,我們就走,媽祖吃東西休息,我們就吃東西休息,媽祖睡覺,我們就跟著睡覺,媽祖出發,我們也跟著出發,一點都不浪費時間,也可以跟上媽祖的行進節奏。我個人倒是有一兩次比較尷尬的經驗,例如走到半路忽然想上大號(便秘了好幾天終於來了,怎麼可以浪費),只好拼命走到隊伍最前面,然後再跟人家借廁所,這樣上完廁所就不會脫隊太遠。(大家以後就知道,有一個人走著走著本來已經累得半死忽然衝很快,八成就是要去大便)
    ●跟人家要吃的要住的當然也得看一些臉色,也會遇到不願意借陌生人住的屋主(我家客廳在整修而且沒浴室啦),不過大部分屋主都很和善很熱情,咸認為招待媽祖的進香團會給他們帶來媽祖的庇佑。我們除了一般民宅之外也住過公司行號的辦公室、車廠展示廳、工廠、菜市場、學校教室等等,只要有水電、有屋簷,都是好地方。有一次我們住在一個作彈簧床墊的工廠(媽祖也停駕在裡面),大家當然是舒舒服服躺在床墊上好好睡了一覺,隔天這些床墊馬上被搶購一空。


    ●不管是漁夫帽鴨舌帽大盤帽毛線帽船型帽鋼盔墨鏡還是第一親家帽,都沒有斗笠的大面積全方位遮陽效果好,晴雨兩用又輕便通風,休息時可以拿來當大扇子搧風,縫隙可以塞媽祖小姐的平安符,有必要時可以拿來幫媽祖擋喪(如上圖所示:因為媽祖大轎遇到喪事又沒地方迴避,大家就組織人牆擋喪),被鞭炮轟炸時頭一歪就可以擋住,上廁所可以放衛生紙,洗臉可以放毛巾,在路邊休息刺水泡可以晾襪子,脫隊需要人家來撿你的時候用來揮舞當招牌夠大夠輕,不小心被風吹走了也不會心痛,真不愧是七大武器之首;自用都來不及了,送人就不必了。(ㄝ,其實進香團出發前,廟口就會有人免費分送斗笠了啦!)
    ●媽祖每一年的路線都不太一樣,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除了一般的廟宇之外,有幾個地方她常會去逛逛。例如媽祖喜歡在上課時間去某幼稚園看小朋友,讓小朋友排排隊『鑽轎腳』,可愛到一個不行。還有某家汽車行、某金紙店、某咖啡廳、特定幾家工廠等等,都是媽祖每年常去的地方。最近這幾年聽說還有逛菜市場,不知是不是去超渡市場裡那些現宰雞鴨魚,保佑一下大陸黑心貨吃太多的臺灣人。媽祖也會跑到一些奇怪的地方,據說有一年她小姐特地繞道一個很偏僻的人家,在人家的車後座旁行轎很久,該戶人家始終緊閉門戶不願出面,其中奧妙叫人猜不透。(媽祖:讓你猜透我還叫媽祖嗎?)
    ●最有名的幾個神蹟之一,就是媽祖會通過比大轎寬度還窄的門,還有後面會說的『潦過濁水溪』等等。還有某一年大轎行經荒僻的稻田,去到一戶很小的民宅,該戶人家也供奉了媽祖,主人看到白沙屯媽祖來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家的媽祖就是白沙屯請回來的。前一晚他們家的老太太還夢見有一位小姐跟她說:明天有客人要來家裡坐一坐,叫她要準備點心。除了諸多信徒津津樂道的神蹟之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八卦耳語,就是白沙屯媽與大甲媽不合的說法。
    ●至於兩位小姐為何會不合,嚴格說來其實不是媽祖不合,而是雙方的人馬在不合。據說有人去問媽祖:請問您小姐跟大甲媽祖為何會不合咧?抽到的籤寫著『世事皆由世人作』,意思是說:這也不是我要不合,明明就是你們這些人在不合,不要牽拖到我啊!『世人』這邊的說法則是:因為我們的白沙屯媽才是真正的大甲媽,現在的大甲媽是原本的白沙屯媽。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咧?敬請期待趴隙可思。
    ●不過最近這幾年此一『不合』事態似乎已經有很大的轉變,白沙屯媽三番兩次和大甲媽握手寒暄,最近這一兩年也到鎮瀾宮作客去了,想必她小姐已經不想再任由『世人』擺佈,真正展現她那過人的行事魄力了吧!

    ●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聽到這句話就不知該不該相信接下來的話),有一次白沙屯媽祖又如此快快樂樂街頭巷尾到處亂鑽的到了大甲,並且在手帕交鎮瀾宮媽祖小姐家住了一晚。隔天出門走得飛快,一下子就無影無蹤,此時鎮瀾宮方面的人一回頭熊熊發現大事不妙,出宮去的不是白沙屯媽,而是他們的大甲媽!!!
    ●這該如何是好啊?大家立刻快馬加鞭(我身騎白馬~追媽祖~~)趕上白沙屯一行人,想請他們的大甲媽祖回宮。白沙屯方面的人見鎮瀾宮的人氣急敗壞追過來,才知道兩位小姐互換身份自己選擇了自己的人生,可是此時媽祖鑾轎已經離開大甲境內,雙方就一起請示媽祖,是否願意回鎮瀾宮。結果這位小姐表示不想回去了,寧可到處去玩(要我我也不想回去啊)。請示了好幾次,好說歹說威脅利誘加『勸告』,她小姐就是不肯回去,結果大甲方面的人只好這麼眼睜睜看著他們的大甲媽\現在的白沙屯媽────『對郎造』。
    ●還有咧,就是進香團裡大部分都是中高齡人士和白沙屯本地人,走路途中除了走路也沒事作,所以和大家長時間相處、走全程的年輕外地女性是很受歡迎的。阿公級和叔叔伯伯級的男性們看你這麼拼命,多少會關心你一下,閒聊起來如果你會講台語又和藹可親,就可以聽到很多媽祖小姐的傳奇故事(保證你聽到耳朵流油還聽不完)。如果你跟的是頭旗或大轎,過了頭幾天跟大家熟了之後(榮獲『頭旗之花』這一類的寶座),在一些比較輕鬆的路段,也許還有殊榮可以拿拿頭旗或敲敲大鑼。所以各位現代獨立女性們就知道,要參加白沙屯進香團,最好不要帶男伴,反正帥氣挺拔的當地青年或台北來的文藝青年也會適時擔任護花使者的角色。
    ●阿嬤媽媽們也會很親切的跟你聊天,問你結婚沒、有男朋友沒等等。本人去走的第二年,就承蒙前面提過也有跟大甲媽祖的好心阿嬤去向『報馬仔』要紅線送我和我的路伴,我接過手了她才很得意說:這是求好姻緣用的,還連舉出一串實例說這有多靈就有多靈。害當時抱不婚主義的我臉上三條線,真想很不禮貌的還給她;更尷尬的是,我的路伴當年可是鐵錚錚的女同志一枚。
    ●結果很神奇的事情真的發生了,當年年底我就莫名其妙的結了婚生小孩去,我那路伴過沒幾個月就找到一位男伴(真的是男的啦),而且至今掐指一算都六七年了還甜蜜蜜沒分手。據說去跟媽祖要就一年,不然就要去三年,我只去兩年想必是媽祖小姐的旨意。因為第三年就生小孩了,生完小孩帶小孩,於是到現在還沒去第三年。也許她小姐的意思是叫我等小孩大了再全家一起去第三年吧。
    ●至於『報馬仔』這傢伙到底是誰人來幹嘛的,這種不重要的話題就下次再說吧!

    ●所謂的『報馬仔』當然就是報消息的啦。他們專門在媽祖進香團到達之前出現,算是跟當地民眾與廟方通報本方神明和食客要來的使者。他們通常打扮得很莫名其妙,基本上會穿著毛皮背心,戴個官帽貼著膏藥打赤腳,肩挑一把雨傘拿一面鑼,秤桿上掛著豬腳乾糧香菸水壺等等。
    ●這些『報馬仔』裡最有名的算是北港媽祖的報馬仔了,大甲鎮瀾宮的也小有名氣,至於我們白沙屯拱天宮的……我們是心誠則靈啦!這套打扮每樣東西都各有其意義,每個媽祖的報馬仔打扮也不盡相同,網路上可以查到一大堆,本人就不多冗述了。阿嬤好心送給我,使我人生走上一條岔路再也回不了頭的紅線,據說本來也只是報馬仔用來綁東西,後來信眾覺得反正只要是跟神明有關的東西都多少有保庇,就慢慢演變成拿紅線求姻緣了。(不知月下老人的紅線是不是跟這些報馬仔們要去的) 
    ●記得第一年我是走了好幾天才注意到這號人物存在的,因為一開始走的時候沒見過此等陣仗又年輕識淺,不免戰戰兢兢。眼觀鼻鼻觀心心觀大轎到底要去哪裡,對一旁的事物是一概視而不見。直到要進北港了,才發現怎麼附近有形跡可疑的人士出沒。(此時注意到的自然是北港媽祖的報馬仔,至於我們白沙屯的報馬仔到底在哪裡,我是完全沒有注意到)當年的北港天后宮恰好有兩位報馬仔,好像是師父正在教徒弟,一老一中年兩人一前一後一模一樣的打扮一直走在大轎附近,我還以為他們是來亂的。 
    我看就算是帥如金城武,穿上報馬仔那身行頭也不免變得猥瑣令人側目光是那兩撇鬍鬚和一腳高一腳低的褲子就成功了一半,再加上狗皮藥膏和肩上那副豬腳,真是望之無言以對。(不過如果是金城武,我還是會把他帶回家然後把豬腳滷來請他吃的) 
    ●想當年在走路的時候,有時清早四點烏漆嘛黑就要起來走,有時走到半夜兩點還在走,那時會有好心的霓虹燈超炫小貨車在人群前方播送『舞曲版大悲咒』,鼓舞大家的士氣。因此有很多人討論應該要有『白沙屯媽祖徒步進行曲』之類的專屬音樂,現在真的有了。

    ==============================================================================

    【潦溪】- 白沙屯媽祖最有名的事蹟之一
    潦溪─2001年當媽祖神轎來到濁水溪旁,許多信徒已經等候在西螺大橋。沒想到媽祖神轎在橋頭略是停留,忽然往橋下走去。當時大家以為媽祖只是去逛逛或是去解難度厄,沒想到媽祖神轎居然要下水潦溪。當時大夥趕緊拿出身上攜帶的香紙集中燃燒祈福。當天約有100多名的信眾跟著下水,全部都平安潦溪渡河。我想現在應該很難再出現潦溪了吧!


    香燈腳陳志南先生描述當時情景與心境
     2001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下午兩點,媽祖從停駕的西螺福興宮起駕繼續回宮的行程,約莫半小時之後,走到西螺大橋橋頭,媽祖神轎忽然轉向往橋下走去,毫不猶豫的走到濁水溪岸邊,停駐不動一會兒,接著很劇烈的行轎起來,一副就要往水裡衝的樣子。大家慌了幾秒鐘,有經驗的香燈腳意識到媽祖有「潦溪」(遛)的意圖,緊急收集大家身上帶的金紙,按照禮數先在岸邊燃燒起來,沒多久,只見神轎拉著轎夫就往水裡衝,大家見狀紛紛跟著下水,就這樣眾人跟著媽祖大轎跳進濁水溪,在轎子和人群過到河中間的小沙洲時,原本萬里無雲的晴空忽然風沙大作,媽祖神轎在沙洲上緩緩地轉了一圈,彷彿在清點人數,確定大家是否都平安無事。緊接著神轎再從小沙洲下水,繼續橫越第二段河道,直到對岸的彰化縣溪州鄉。

    請看下面這段潦溪的影音 ─ 潦溪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


    再來是是潦溪的照片
     2001潦過濁水溪  (白沙屯媽祖婆網站)
     2001年潦過濁水溪系列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
    我來貼幾張網路照片,讓看倌看起來比較有 Fu。(皆來自白沙屯媽祖婆網站)








    最後是兩篇【同喜牌部落格 - 紀錄片、兩人公司】的文章。太過精采了,無法摘錄。
    轎子到了濁水溪岸邊,停駐不動一會兒,接著很劇烈的行轎起來,一副就要往前衝進水裡的樣子。大家慌了幾秒鐘,眾香客見情事不對,緊急集合大家身上帶的金紙,按照禮數先在岸邊燃燒起來,才燒沒多久,只見神轎一馬當先,拉著轎夫就往水裡衝。轎夫真的是被推拉著下水的。
    大家見狀紛紛跟著下水,我在一旁只覺得不可思議目瞪口呆,心裡只有三個字:『不會吧?』心想轎子應該會折回來,等到岸上只剩四五個人了,才開始考慮要不要脫鞋襪。就這樣眾人跟著媽祖大轎跳進濁水溪,在轎子和人群過了河的一半,到水中間的小沙洲暫時登陸時,原本萬里無雲的晴空忽然風沙大作,轎子在上沙洲後緩緩的轉了一圈,回過頭來看著群眾從河裡上來,彷彿媽祖要確定大家是不是平安無事。
    在所有的群眾都上岸後,大家不約而同對著轎子跪拜下去,好多人眼淚都噴出來了。但當時我還處於一種『不會吧』的驚嚇狀態,對所發生的一切一點真實感都沒有,所以現場好像只有我和另外一兩個人(大概也是太過震驚不及反應),還有抬著轎子的轎班成員沒跪下。接著又是從小沙洲下水,到對岸的另一次潦河,此時我還在想轎子何時會回頭。到最後真的到了對岸,我才相信剛剛發生的事情。從那一刻起,我就決定接下來的路程要繼續走下去。
    據說涉水時負責敲鑼的轎班鑼手見媽祖大轎要過河,緊張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我不會游泳!』神奇的是,那段水路看似很深,結果卻幾乎是附近水深最淺的一段;而且所有人不分高矮,全部濕到腰間:140公分的阿媽和180公分的帥哥都一樣。自己在走的時候明明提著鞋襪一腳高一腳低的,上岸後水痕卻也只到腰間。
    後來我才知道,涉水過濁水溪最近的一次是四十年前,有些老太太老先生跟著媽祖走了一輩子,就是那一段水路因為坐車先過西螺大橋而沒跟到,我才走第二年就碰上了。而且因為大家都已經預設媽祖會走西螺大橋,很多平時跟大家一起走路的同伴為了躲避大轎身邊的擁擠人潮和鞭炮潮,已經提早先走上橋,所以真的跟著媽祖過溪的人並不多,大概只有一百多人我如果不是因為睡過頭神智不清,又沒什麼經驗不知道媽祖通常怎麼走,也許也會先走上橋去。   
    有位年年跟團擔任義警的媽媽,為了紀念這次涉水,匆忙間用隨身攜帶的傻瓜相機把大家留在河岸上的腳印拍下,隔天洗出來後發現腳印竟是浮凸的而不是凹陷的,我以美術專業眼光親眼檢視研究了很久,還真的是。而且腳印雖然層層疊疊,但是非常清楚的可以看到有些腳印異於常人,可能特別細長、特別小(當天涉水時並沒有小孩)、腳指頭特別長或扭曲、甚至似乎有長長的指甲(就是本文附圖)。大家說,媽祖在帶我們『渡彼岸』時,也同時超渡了河邊和附近水域裡的孤魂野鬼魑魅魍魎。
    經過濁水溪後的路程變得比較輕鬆而且非常愉快,媽祖大轎時而走到田埂上時而繞道菜市場,其明媚風光與心情舒暢,和之前西濱公路的精神酷刑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雖然回程還是不停的走路,但是去程中所累積出來的腳傷卻漸漸好轉,水泡傷口逐漸收口乾燥,酸痛處逐漸減輕,走到最後一天,腳上的傷痛幾乎已經全好了,全身也特別輕鬆。這些事情聽起來好像很靈異,不過都是敝人的親身經歷。
    回到台北之後,心裡和身體對環境的格格不入感很強烈,覺得處在一個裂縫中,彷彿是穿越時空回到現在的。這兩年這樣走下來,我覺得白沙屯媽祖很像是一個一年見一次面的朋友。想起來時心裡是很愉快的,有一種篤定感與安全感,因為知道明年還會有白沙屯進香,後年也會有,以後也一直會有。(以裂縫來形容巨大外界擠壓下的不思議空間,寫得真好)

    =============================================================================
    (夜已深,先發囉!祝大家平安)

    2017 大陸秋日行 - 長沙 (1020)

    ↑ 親愛的三叔與三嬸 鳥鳴啾啾的晨光中,我們在三叔家醒來。閒話家常,笑語晏晏。 三叔博學多聞、幽默風趣。歷史典故、地理知事、街頭小故事,隨口道來,便是滿堂笑語。 只恨我是個口拙的傻瓜,只會張口傻笑(@@)。 而我們多次返回大陸,不論是下鄉掃墓、市區觀光、風景旅遊,都有著三叔的細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