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攝影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6月 29, 2013

磺火捕魚 2013 (0621, 0623)

↑ 【富吉號】魚兒奮力上竄,只為迎向光明。

最近,我的文章中「磺火捕魚」的查詢次數總是最高,甚至衝上第三名囉~
原來,又到了磺火捕魚的旺季(農曆5~8月)。
我們也不落人後,自國曆五月底到現在共造訪四次。

 ● 前兩次造訪,槓龜收場 @@
前兩次的造訪都是拍攝完「C形彎道」再過來,抵達時間大約是9點。第一次遇到乾潮,雖然漁船仍有作業,但離岸甚遠,拍得很差。第二次,可能是時間略晚,只拍了兩張就不見漁船踪影。

● 第三次造訪,6/21週五:大豐收
歷經兩次槓龜,第三次認真的挑選了農曆 5/14 接近大潮的晚上(為國曆 6/21週五, 滿潮 8:56pm),而且下班後直奔金山鄉海邊,在過去拍攝磺火捕魚的38K處等候落日。夜幕漸深,前方近岸邊漁船點點,卻盡是燈亮如白晝的捕小管花枝帶魚船,不見磺火捕魚的舢舨。我們遂沿著海岸繼續尋找,終於在過了「中角派出所」後的一個路邊停車場(近35K處),發現四艘作業中的漁船(明順永漁發168全勝富吉),我們拍得超級開心。週五晚的海岸熱鬧非凡,據路過觀賞的遊客估計,附近至少有400支腳架獵景,呵呵!魚獲豐富,拍攝者也是收穫滿滿。

等四艘漁船都收工後,我們又開車到磺港,以廣角鏡拍攝卸漁獲裝箱的作業。震撼於漁獲之豐富,還有作業之繁忙。聽身旁的村民說,卸魚獲的時間依據現場人手漁獲量而需時不等,但至少需要兩小時。他還說去年的漁獲不佳,過了農曆五月就沒有魚了。難怪去年後來老公與友人多次造訪皆空手喟然而返。

● 第四次造訪,6/23週日:還是大豐收啦~
隔兩天(6/23週日,滿潮 10:36pm),我們帶了兩位友人再度造訪,順便補考。這一晚只有三艘漁船出來作業後來(全勝號勒,今天休息嗎?),依然拍得超級開心,而且基於前次的經驗,這次拍得比較好唷。

=============================================================================
關於【磺火捕魚】:
磺火捕魚是傳統的捕魚技術,利用青鱗魚的強趨光性,點亮強火聚魚,再以叉手網捕撈。
*叉手網(捕魚用的三角形的抄網,以兩根竹竿或木棍構成三角形的兩邊,網形成口袋形。因為點火時發出很大的「蹦」,稱為「蹦仔火」,所以亦稱做【蹦火捕魚】。
目前僅有金山鄉磺港漁村的四條漁船(明順、永漁發168、全勝、富吉),繼續使用這種傳統技術。

每年 6-9月磺港的3(4艘)焚寄網 (即磺火捕魚,在夜間以光誘集魚群再行捕撈)漁船會出海撈捕青鱗魚。據船主表示 6-7月魚獲較多。焚寄網漁船當地俗稱ㄏ一ㄚˊ仔船(台語杓子的發音)。

有人表示大潮(農曆初一、十五前後)魚況較佳,但天氣許可時,幾乎天天都會出海捕魚。一般而言下午 7點開始作業(一說8點),10點多返回母港(磺港)卸貨,每艘船可裝載的魚獲量約10公噸。卸完魚後,再次出海工作,可能工作到清晨2、3點或甚至到隔天清晨。

磺港焚寄網漁船的作業方式:磺港為北磺溪的出海口,因盛產硫磺礦,而發展出以點燃硫磺,發光聚魚的捕魚方式。漁船發現魚群蹤跡時,會在船頭點燃硫磺並發出的聲響。此時漁船會繼續前進,執火者看魚群夠多時,會大喊一聲讓漁船停止前進。並將火把由船頭移到左側船弦,此時補捕者會將大網杓推下海,執火者隨著將磺火移到網杓的上空,並慢慢關小至熄滅。據船家表示當磺火關小時,魚群因追尋此僅剩下的火源而更為集中,甚且因水面下的魚群太擁擠,而造成集體躍出水面的現象。
(來源:金山 焚寄網捕撈青鱗魚 -- 大推此文,介紹相當詳細。)

=============================================================================
【磺火捕魚】拍照小筆記:
1. ISO1600以上,希望取得高速快門。(註:6/23 我甚至開到 ISO 2000)
2. M 模式:大光圈,快門短於 1/100(數值100以上)。
3. MF(手動對焦), 避免 AF(自動對焦*)到前方跳耀的魚。
4. 岸邊拍攝較遠,多半使用長鏡頭。我的 Canon 7D 配 300mm 定焦 (有效焦距480mm),老公 Canon 1D Mark IV 配 400mm 定焦 (有效焦距520mm)。
5. 拆掉保護鏡以減輕眩光。
6. 微鬆萬向雲台,可移動相機抓景,又可以固定。
7. 每年 6 ~ 9 月磺火捕魚祭。初一、十五有大潮,通常魚獲會增加。
8. 一定要確定潮汐時間。

*後來改用老公建議的 AF(自動對焦)+單次對焦,比較省事,好像也不錯。
 因為 Canon 7D 及1DMark IV, 在 AF 後還可以手動對焦。(如果你的動作來得及的話)


補充說明:
*火光變暗時魚群最集中,魚群的動線較明顯,此時漁民開始捕撈,是最佳拍攝時機。只要魚兒數量夠多,通常會再噴火兩三次,只是第一次噴火時的魚群最多。

*當漁船開啟一般燈光(非磺火)不是很明亮的照明時,這時你可以休息數分鐘至十分鐘左右,因為此時漁工正忙著將魚兒自漁網取下,置入底艙或桶子裡。等那個一般燈光熄滅時,你就可以開始注意漁船動向。有時原地繼續噴火捕魚,有時則會快速移動。

*建議不要跟著漁船跑來跑去,很累。不妨守株待兔,只要離得不是很遠,通常都會來回穿梭捕魚。像那兩天(6/21,6/23),漁船都在中角派出所(36K)附近到我所在的位置(35K)之間作業。當然也有例外,如果漁船老是不回來,譬如等了20~30分鐘,就該去找一找囉!

*天黑後,約7:30pm漁船開始作業,魚獲滿載後即返磺港卸貨。視魚獲狀況,可能會在 9, 10點返航。一卸就是兩小時,想拍第二場的要有心理準備。但幸好有四艘船,可能會交錯卸貨,等候時間或許會短於兩小時。

=============================================================================
  • 磺火捕魚:位置與潮汐
------------------------------------------------------------------
關於【磺火捕魚】:
磺火捕魚是傳統的捕魚技術,漁民駕著舢舨船,利用青鱗魚的強趨光性,點亮強火(磺火*)來吸引魚群聚集,再以叉手網*捕撈。
*磺火:以磺石(俗稱電土)加水產生氣體,點火爆燃驟然明亮。
*叉手網:捕魚用的三角形的手抄網,以兩根竹竿或木棍構成三角形的兩邊,使網形成口袋形。

因為點火時發出很大的「蹦」,稱為「蹦仔火」,所以亦稱做【蹦火捕魚】。
目前僅有金山鄉磺港漁村的四條漁船(明順、永漁發168、全勝、富吉),繼續使用這種傳統技術。

每年 6-9月磺港的 4艘焚寄網漁船*就會出海撈捕青鱗魚。據船主表示 6-7月魚獲較多。焚寄網漁船當地俗稱ㄏ一ㄚˊ仔船(台語杓子的發音)。
*焚寄網漁船,磺火捕魚船,指在夜間以光誘集魚群再行捕撈。

有人說大潮(農曆初一、十五前後)時魚況較佳,但天氣許可時,幾乎天天都會出海捕魚。一般而言下午 7點開始作業(一說8點),10點多返回母港(磺港)卸貨,每艘船可裝載的魚獲量約10公噸。卸完魚後,再次出海工作,可能工作到清晨2、3點或甚至到隔天清晨。

磺港位於北磺溪的出海口,因盛產硫磺礦,而發展出以點燃硫磺,發光聚魚的捕魚方式。漁船發現魚群蹤跡時,會在船頭點燃硫磺並發出的聲響。此時漁船會繼續前進,執火者看魚群夠多時,會大喊一聲讓漁船停止前進。並將火把由船頭移到左側船弦,此時捕撈者會將大網杓(叉手網)推下海準備撈魚,執火者隨著將磺火移到網杓的上空,並慢慢關小至熄滅。據船家表示當磺火關小時,魚群因追尋此僅剩下的火源而更為集中,甚且因水面下的魚群太擁擠,而造成集體躍出水面的現象。
(參考來源:金山 焚寄網捕撈青鱗魚 -- 大推此文,介紹相當詳細。僅略加修改)

------------------------------------------------------------------

此次的拍攝地點為 35-36K處附近。實際上,由萬里野柳港到石門的草里港都是可能的捕魚範圍。只是淡金公路這一段的海岸有停車場,離海近,所以是拍攝好地點。
↑ 由基隆沿著淡金公路(台二線)往北開,快到36K處遇到「中角派出所」(越往北 K數越小)
↑ 繼續向北,遇到第二個公車站(民興)。藍框處就是我在 6/21 當晚初遇四船一起作業之地,超級開心!
↑ 再往前一點就是停車場,也是 6/21及6/23 我的主要拍攝地點唷 (註:這裡還不到35K)


  • 記得查一下潮汐資料再出發唷!
↑ 由潮汐資料得知,6/21及6/23 的晚上都是滿潮。

=============================================================================
  • 磺火捕魚: 看看我拍的照片囉~
先呈上 6/23 拍攝的照片,因為拍得比好(修正了 6/21 拍攝時發現的問題)。
然後補上 6/21 中拍得比較好的照片。
依照我的慣例,依船家將照片分組。依據 6/23 船家被拍到的先後排順,依序是【明順號】、【永漁發168號】、【富吉號】,最後是 6/23 缺席的【全勝號】。

依我的拍攝記錄,
- 6/23 最早拍攝的是 【明順號】(7:40pm),最後拍攝的是【富吉號】(10:03pm)(實際拍更晚)
- 6/21 最早拍攝的是 【富吉號】(7:25pm),最後拍攝的是【明順號】(9:13pm)(實際拍得更晚)
(寫這些不知有啥用,但...就是愛紀錄  @@)


【明順號】白色駕駛艙,綠色架子(上有小管燈)。舢舨船。
6/23 引火人戴黑帽,紅長袖。
6/21 引火人戴黑帽,紅長袖。
↑ 【明順號】火把將魚引近,下網捕魚囉。魚群越躍越高,好像可以直接跳上船囉~↑ 
↑ 【明順號】從船的背面看過去,魚群狂躍
↑ 【明順號】魚群向火光聚集
↑ 【明順號】船彷彿駛入漁群中...
↑ 【明順號】6/21 - 魚兒魚兒向上躍...
↑ 【明順號】6/21 - 魚兒魚兒向上躍...躍來躍去躍不停


【永漁發168號】藍色細柵欄架子。舢舨船。
6/23 引火人戴黑帽,白長袖。
6/21 引火人戴黑帽,白長袖。
↑ 【永漁發168號】魚群向火光簇擁
↑ 【永漁發168號】奮力躍向光明的身影
↑ 【永漁發168號】美麗放射線,是魚兒的身影
↑ 【永漁發168號】6/21 - 長長的魚躍 滿滿的魚獲  (討厭後面那艘攝影小船的螢光燈啦 @@)
↑ 【永漁發168號】6/21 - 難得漁船離我們這麼近唷!震撼吧!


【富吉號】藍色架子。舢舨船。
6/23 引火人戴紅帽,紅短袖。
6/21 引火人戴紅帽,白橫紋短袖。
↑ 【富吉號】魚兒奮力上竄,只為迎向光明。 (同篇首)
↑ 【富吉號】好長的魚躍線~
↑ 【富吉號】魚兒躍動 形成線條
↑ 【富吉號】黑夜暗 火把亮 魚群躍 漁人樂
↑ 【富吉號】6/21 - 哇,好多青鱗魚啊~
↑ 【富吉號】6/21 - 青鱗魚躍向火光的線條


【全勝號】綠色架子。舢舨船。
6/23 沒看到,莫非休息。
6/21 引火人戴黑帽,紅短袖。這一天拍得比較不好,勉強選出數張。
↑ 【全勝號】6/21 - 魚群越躍越高,船名「全勝」幾難辨識。
↑ 【全勝號】6/21 - 不知是魚獲重(此時已近返航),還是魚兒躍得高,「全勝」二字快被遮蔽囉~
↑ 【全勝號】6/21 - 比較上下圖,下圖的魚躍線比較明顯唷!
↑ 【全勝號】6/21 - 看~ 魚兒躍得多麼高呀!


--------------------------------------------
【攝影小船】水管船
這兩次拍攝都發現磺火捕魚船的附近有(一艘)水管船,載著攝影人就近拍攝。據說每人費用為 1200元唷!
海上波浪不小,相信會提升拍照難度。還好是近距離拍攝,應會採用廣角鏡,安全快門較低,有機會手持拍攝。但也因為使用廣角鏡,所以小船必須追著漁船跑,不像我們在岸邊以望遠鏡頭就地追蹤,想來小船攝影人也是相當辛苦的。但...一旦捕捉到好照片,那角度那氣勢應該是很棒唷!有機會找找看,網路上是否有人分享小船上的拍攝成果及心得。*_*

6/21 的攝影小船,點著一根長長的螢光燈,十分礙眼。

6/23 的攝影小船,船尾點著一閃一閃的小紅燈,比較OK,比較不影響在岸邊拍照的我們。只是有時拍攝中,他們的小船忽然闖進畫面,頗有看電影時,螢幕出現人頭的嫌惡感。@@

*我大概沒有那麼渴望上小船拍大景,呵呵!果然是懶貓~

=============================================================================
  • 磺港卸魚: 震撼於 6/21的卸漁獲~
每艘船各有自己的卸魚獲處,工作人員眾多,手腳俐落十分忙碌。
船上數人,整理漁獲置入方形簍。
船外,至少一人操縱吊起方形簍。
           一人將方形簍中的魚獲分倒入兩至三個方形箱。
           旁有一人不斷鏟冰鋪冰(箱底鋪冰,然後一層魚一層冰)。
           另有一人,將撲滿冰與魚的箱子拖拉到靠外面的棧板上。
           還有一人,將棧板上滿是魚獲的方形箱鋪上最後一層厚冰。
最後一人,開著堆高機,將棧板上整理好的方形魚獲箱,載至旁邊堆積。或是載上貨車。
這一天我觀察到:
- 全勝號:直接送上冷凍車。
- 明順號:直接送上一般貨車。
- 富吉號:先堆積在一旁,或許是貨車尚未抵達。
(拍謝,忘記拍永漁發168號了)

剛好遇到一群人數眾多的攝影團體在拍攝。
我站在比較外邊,盡量不影響操作及動線,也不想開閃光燈(怕打擾到工作人員),很不認真地拍攝。照片就加減看看囉~

↑ 【全勝號】魚獲豐盛 ,滿滿的青鱗魚
幾乎都是單一魚種,我稱為「青鱗魚」(譯自台語),連大小也差不多。
據說這些魚,都是直接送到高雄的加工廠,做成飼料。


↑ 【全勝號】以小藍圓簍撈起魚兒放入紅方簍
↑ 【全勝號】左:鏟開與鬆動魚兒;右:吊起裝滿魚兒的紅方簍
↑ 【富吉號】吊起裝滿魚兒的紅方簍  (站在滿滿血水的底艙,想來一定很冰)
↑ 【富吉號】上:接過紅方簍準備倒魚;下:將魚兒均勻倒入藍色方箱,另人鋪冰,而且是一層冰一層魚
上圖的下排三張照片的藍色箱子,用來運送魚獲。
在藍箱底層首先鋪一層厚冰,然後放一層魚,再鋪一層冰。反覆二至三次。

↑ 【全勝號】上:將整理好的魚獲拖至外方棧板再鋪上最後一層冰;下:以堆高機直送冷凍車

感謝一位熱心村民(漁夫),帶我步上【全勝號】後艙,可以直接觀卸貨作業,更能無礙的拍攝。
好開心的晚上,魚獲豐富,我們的拍攝也是收穫滿滿啊!


你,今年「磺火捕魚」了沒?

=============================================================================
網路資料補充:
這篇報導裡我畫下的部分重點。
另外,我覺得不管哪一種轉型觀光的方式,如果不能照顧到磺火捕魚的漁民,終究會是一場空。畢竟式微的原因,除了太辛苦年輕人不肯學不肯接手之外,還容不可忽略的魚場枯竭問題。總之,希望這種方式可以延續下去,也照顧到漁民生計。

為了晚上的大豐收,漁民從下午4點就開始準備,而最重要的就是吸引魚群的磺火;大力地拿起槌子,把這些來自金山特產的硫磺石,砸成碎塊一個個搬上船,漁民將硫磺石加上水後,所產生的乙炔氣體點燃,就會成為噴射火燄,利用魚群驅光的特性撒網捕捉。

經過一夜奮戰,漁民將一桶一桶的漁獲從船上卸下,並鋪上碎冰保鮮,船長說這次捕了10噸重,如果運氣好,晚間6點出海,12點前就大豐收,回岸上卸完貨後,還能再出海多捕一次,而這些小魚一公斤只能賣10元,大部分銷往中南部給石斑魚做飼料,工作吃力不討好,也讓這項產業日趨沒落。

謝船長:「做得最好、做得要死,一個月也才20幾萬,所以現在年輕人不做這個。」

漁民很無奈,每次出海包含油耗成本,就要1萬5,有時出海漁獲量不如預期,只能賺到幾千元,讓這項技術快要失傳。


提供出海拍照服務,亦不失為了解磺火捕魚現狀的網站。

=============================================================================

星期二, 6月 18, 2013

水湳洞。 C形彎道 (也談色溫)

↑ 暮色更深,色溫的藍也更深。但...此時大貨車出現的次數比較多啊~  7:17pm  (ps: 6/7 - 18:42(日沒), 19:08 (民用暮光終))
連續兩個周五的黃昏,我和老公都現身東北海岸水湳洞附近的威遠廟,目的是拍攝 C 形彎道。
不曉得是誰這麼厲害,發現這個C形彎道,還找到這個拍攝方便的地點。給他拍拍手!

================================================================================
  • C形彎道拍攝地點:
拍攝地點很好找,就在水湳洞附近。
↑ 首先來到水湳洞,就是鼎鼎有名的陰陽海。 兩條路徑 (1) 北部濱海公路(本圖) (2) 金水公路。
↑ 原地轉個方向就是「金水公路」(後段名為「洞頂路」),山坡上錯落「台金選煉廠十三層遺址」。
↑  繼續前行700多公尺,看見右手邊「威遠廟」的標誌,請依指示右轉進入。
↑  往山上開約300公尺,右手邊豁然開朗,你可以停車,尋找合適的拍照地點。
 一般我們都是停在路邊,請注意不要影響人車進出。攝影人出外應該嚴格自律,絕對不可惹人討厭,過分打擾。
↑ 轉過這個彎就到了拍攝地點囉~  (下半圖的紅框是就這兩次的拍攝位置)
↑ 以 Google Map 來檢視我的拍攝構圖

6/7 與 5/31 取景比較:
↑ 6/7(左圖) 與 5/31(右圖) 取景比較
(1) 拍攝位置: (6/7)靠左邊 vs (5/31)靠右邊
(2) 使用焦段: (6/7)20mm  vs (5/31)24mm
問君喜愛哪一張?

我比較喜歡 6/7 的取景,比較完整的 C形,還帶上一點點前景的樹。 

================================================================================
  • 拍攝小筆記:
不是要說腳架、快門線、充足的電池、記憶卡、黑卡...(反正我還是說了),這些都是夜拍的基本配備。

C形彎道主要是拍攝天色暗下來後,來往車燈形成的C形車燈軌跡,還有黃昏至暮光終前天空之藍色暮光(有人稱為色溫)

拍攝小筆記:
1. 小光圈(20以下), 低ISO(100以下)。
2. 對焦,無限遠再調回來一點點。
3. B 快門,使用快門線。
4. 白平衡:若拍攝為 RAW 檔,建議 AWB(自動白平衡)。若為 JPG 則必須嚴守白平衡,因為拍攝完畢就無法反悔了。
5. 還是聽老師的話,取下保護鏡,以得到清晰的星芒。
6. 謹慎使用黑卡,不要搖晃到車燈軌跡。若造成軌跡斷裂,修圖會很辛苦。
7. 長時間曝光難免會造成噪點。我是依據老公的建議,使用 DPP 的印章功能來修掉噪點。

================================================================================
  • 《5/31的拍攝》日沒18:39, 民用暮光終 19:05,預計藍色暮光 18:35 ~ 19:05
5/31 初訪 C形彎道,使用 Canon 7D 與 17-55mm EFS鏡頭。
↑  6:16pm, 夕陽緩緩落下@5/31 初訪 C形彎道
 *夕陽篇:沒有雲霧遮掩的夕陽,依然十分明亮,隨便拍都會過曝,拍不出火球形狀。
只好出動黑卡,偏偏我的技術不佳,諸多失敗包含依然過曝,或是有明顯分際線洩露出黑卡邊緣。經過多次練習,終於進步到每三張可以取一張。(拍手,你也太容易滿足了吧!)


↑ 隨拍,6:45pm 等候 7點左右街燈亮起。
↑ 6:59pm, 街燈初亮,天空呈現美麗的藍色暮光。
*藍色暮光只有攝影鏡頭才看的到唷!
*另外,若使用 DPP 調整白平衡為「日光燈」(呈現藍中帶紫)」或「燈泡」(呈現純粹的藍)」,更可以展現出更美麗的藍色。

↑ 7:01pm, 原為 AWB(自動白平衡)顏色灰暗,調整白平衡為「日光燈」呈現出藍中帶紫的浪漫。
*此時有加偏光鏡,減少入光,增加鋪車軌的時間。這張的車軌最佳,曝光長達 50秒。
↑ 7:06pm, 依舊使用白平衡「日光燈」,喜歡藍中帶紫的浪漫色調。
↑ 7:11pm 藍色暮光逐漸消失中....
↑ 逐漸消失的藍色暮光,沒法以調整色溫或白平衡方式加出來...
↑ 奇怪的是,不過2分鐘後,多曝光8秒,這張的 AWB (Auto White Balance)又可以調出美麗藍色。

白平衡,讓我很頭痛。因為AWB(自動白平衡)有時無法顯出藍色色溫,但老公的 1D MarkIV 則無此問題,懷疑是 Canon 7D 的AWB問題。但還是建議使用 AWB,反正我拍的是 Raw 檔,如果 AWB不漂亮,回來再用 DPP 調整好啦!


================================================================================
  • 《6/7的拍攝》日沒18:42, 民用暮光終 19:08,預計藍色暮光 18:35 ~ 19:05
6/7 再次拜訪 C形彎道,使用 Canon 7D 與 16-35mm EF鏡頭。
謝謝老公借我這顆鏡頭,星芒超美的耶!
↑ 6:33pm 夕陽由雲隙探出的最後燦爛, (因為有雲遮擋,這張免用黑卡)  (白平衡:陰影)
↑ 6:55pm 華燈初上 - 海上遠山彷若仙山 (星芒漸顯威力)   (白平衡:陰天)
↑ 7:02pm 開始拍攝車軌 & 藍色暮光  (白平衡:燈泡)
↑ 7:06pm 藍色色溫的天光,美的不可思議  (白平衡:燈泡)
↑ 7:07pm 藍色暮光漸退 (白平衡:燈泡)
↑ 7:13pm 謝謝老公借我 16-35mm 看看那絕美的14道星芒,曝光40秒,星芒好長唷! (白平衡:AWB)
↑ 7:16pm 暮色漸深,暮光的藍也隨之加深。  (白平衡:AWB)
↑ 7:17pm 暮色更沉,藍色更深。但...這時候大貨車出現的次數比較多~   (白平衡:AWB)
↑ 7:21pm 藍色暮光終於完全拍不到,也調不出來。 (白平衡:燈泡)
*試著推遠鏡頭到 16mm,改變構圖,這樣也不錯,可以看到完整的雞籠山。
只是畫面左下方的空曠令人嘆息。
↑ 7:28pm 再度移轉鏡頭,還拍攝到山后小鎮耶。 (白平衡:燈泡,依舊藍不了)
↑ 7:30pm 拉近鏡頭拍攝山腳下小鎮,曝光130秒,黑暗中漸漸露出小鎮建築。
↑ 7:34pm 天光黯淡,但小鎮卻溫暖的明亮 
*信不信由你,拍完這一張忽然大停電。一片黑漆漆,沒路燈沒萬家燈火,我們趕緊開車逃離黑暗。事後沒查到當時這個地區發生了何事?


================================================================================
  • 懶貓小研究:照例來一些資料整理 *_*
------------------------------------------------------------
《拉長曝光時間取得完整軌跡》
為了得到完整C形的車燈軌跡,必須盡量使用小光圈(20以下)及低ISO(100以下),以拉長曝光時間。以我的取景,ISO100+光圈F20,大概必須拍攝50~60秒左右。假定時速 60km 左右,則需要差不多一分鐘的時間,好讓一輛車的走過全程約 800m 的長度。


------------------------------------------------------------
《藍色暮光。色溫
在太陽剛下山時,往往可以拍到美麗的藍色,我稱之為藍色暮光

色溫不是顏色的溫度,而是光源的顏色與溫度。以加熱標準黑體金屬使其發光,而得到光源顏色與溫度的對應表做為色溫標準。

色溫,這關係到顏色特性,一般的燈具也都有色溫的規格。色温高低計量單位是以 KelvinScale,也就是以K為單位(絕對溫度),一開始是凱氏於鋼鐵廠內觀察到溶解金屬開始至最高温度時,金屬發亮所呈現的顏色不同,而以數據單位記錄下來,後來就產生色溫的規格表。

色溫的定義:
絕對溫度K來表示,即把標準黑體加熱,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該黑體顏色開始深紅-淺紅-橙黃-白-藍,逐漸改變,某光源與黑體的顏色相同時,我們把黑體當的絕對溫度稱為該光源的色溫。

看到的光源色彩會隨不同的觀看者和其他條件(如環境、物體、光照和天氣狀況)而有所不同。色溫是將光源的色彩與放射能量的理論絕對黑體源比照的測量值,測量單位是Kelvin (°K)度。數值越低紅色越強,數值越高藍色越強。  

(上文來源:「數位蘋果網」的「色溫 ( Color Temperature )」)

後來其他的光源,也參考這個色溫表的定義,包含太陽光。

因為這是種跟別的光源比較時相逆的標準,黑體輻射體的色溫等於它表面的開爾文溫度, 使用了以19世紀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 - 第一代開爾文男爵為名的溫標。

白熾燈就非常接近於一個黑體輻射體。

然後,不少其他光源,諸如螢光燈(日光燈),並不按照黑體的放射曲線輻射能量,所以其經常和相關色溫(CCT)聯繫在一起,這是找到光源的感知色溫跟黑體最相近的方式。因為白熾燈並不需要這種處理,白熾燈的 CCT其實相當簡單,就是它那未經調整的開氏溫標值,像加熱的黑體輻射體那樣。

根據太陽在天空移動的位置,太陽的顏色會轉變成紅色、橘色、黃色、白色。在一天中,太陽光顏色的改變主要是大氣層的反射作用造成的,更通俗的話:是光線被改變了,跟體輻射無關

就算當太陽僅僅比水平線高一點,還是可以通過估計它的視色溫(視色溫會根據大氣情況改變)而計算出它的有效溫度。因此,就算太陽看起來是紅的,並且此時視色溫為2500K,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證實它實際上的有效溫度大約是5770K。

天空的藍色不是因為黑體輻射,而是由於大氣瑞利散射會將陽光「打散」,藍光比紅光更容易被大氣干擾,這個現象跟黑體的特性無關。

 (上文來源:Wiki - 色溫,嗯,好多技術名詞 ...@@)

*原來因為天空的藍非關色溫,難怪有人反對使用拍攝色溫的名稱。那...就讓我就稱之為「藍色暮光」好啦!



------------------------------------------------------------
《藍色暮光白平衡》
認識了色溫,接下來就是如何應用白平衡。

攝影中的「白平衡(White Balance)」是用來更正攝影眼(單純機械觀察)與人眼(會依環境光源,在心裡自動修正)的觀查差異。例如黃色燈光下的白色餐桌偏黃,但人眼觀查仍然會知道那是白色餐桌(因為心裡自動修正)。此時可以使用白平衡中的「燈泡」(減紅加藍),使餐桌的顏色還原為白色。

而原本用來消除環境光源影響的「白平衡」,也可以變成強化色調的工具。
比如使用白平衡中的「燈泡」(減紅加藍),就會使整體色調增藍,呈現出冷ㄉㄧ的優雅。

*色溫只涉及一個變數(以熱力學溫標K做單位),而白平衡同時牽涉到兩個(紅色值、藍色值)。 (上文來源:Wiki)



*這一篇也很棒:(圖片與文章來源:***白平衡原理***)
光映射到人的眼睛,波長決定了光的色相。在電磁波輻射範圍內,只有波長 380nm到 700nm的輻射能會引起視感覺,這段光波為可見光

光源表現的光色色溫來描述。當光源與黑體的輻射具有相同的色度 ​​值時,黑體所具有的溫度為該光源的色溫,用絕對溫度K表示。黑體在不同溫度下輻射呈現不同的顏色,所呈現顏色的色度​可在色度圖上標出彎月形曲線,稱為普朗克軌跡

人工光源中,只有白熾燈與黑體加熱發光相似,其色溫為2856K,呈現的昏黃色與黑體在2856K時發出的顏色一樣,鎢燈絲也接近此溫度。其它人工光源的光色,不是黑體輻射,只能比照黑體輻射同顏色時的溫度,這樣確定的色溫叫相關色溫。平時我們所說的色溫大多是指相關色溫。

和普朗克軌跡相交的直線為等溫線,線上各點的相關色溫相同,等於這條線與普朗克軌跡交點的黑體色溫。



光源的顏色包含兩方面:色表顯色性。人眼直接觀察光源所看到的顏色印象稱為色表,用色溫表示,是衡量光源色的指標。光源照射到物體後,人眼所看到的物體外觀呈現的色彩客觀效果,稱為顯色性,用顯色指數表示,是衡量光源視覺質量的指標。    



攝影對象的顏色會因投射光線的顏色產生改變,在不同光線的場合下拍攝出的照片會有不同的色溫,例如在鎢絲燈照明下拍出的照片會偏黃。人類的眼睛會自動修正這種因光線而產生的改變,但相機傳感器卻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所以,通過白平衡的修正,調整整個圖像紅綠藍三色的強度,以修正外部光線所造成的誤差。    



所有Raw轉換軟件,白平衡用兩個參數調節:色溫(精確一點是指相關色溫)和色調(tint)。調整色溫實際上是沿著色度圖上的普朗克軌跡(上圖中的彎月線),補償光源的光色(即色表,光源的視覺外貌)。調整色調是沿著橫跨普朗克軌蹟的相關色溫等值線(上圖中的鬍鬚線),補償光源的視覺質量(即顯色性,對影像的實際影響與相同色溫的參考光源下呈現之色彩的差異)。    

然而,相機並不測量或者記錄光源色溫,軟件內部也不用色溫作為白平衡調整參數。那麼,平時所說的白平衡數據,究竟是指什麼?    


Raw拍攝時記錄的白平衡信息,存放在Raw文件的標籤資料裡面,屬於廠商自定義數據(MakerNote),一般Exif軟件無法讀出。NEF文件(Niokon相機的格式)包含的白平衡信息共有三項:WhiteBalance(名稱,如白熾燈),WhiteBalanceBias(微調,如+1),ColorBalance (數值),標籤代號分別為0x0005, 0x000b, 0x000c。真正有意義的是第3項 ColorBalance ,就是我們需要的白平衡數據,它指紅色與藍色通道的增益值,所謂的增益(gain)是指信號的放大或縮小比例。對尼康單反而言,白平衡數據包含4個16位整數,前 2個整數的比值代表紅色通道的增益值,後 2個整數的比值代表藍色通道的增益值。    


這組數據可以是相機工作時根據捕獲的影像自動計算而得(自動白平衡),或者選用預設的白平衡數據(日光、螢光燈等),稱之為相機白平衡,紅藍通道增益值分別為R1和B1。用Raw拍攝,R1和B1數值保留在NEF文件的標籤資料裡,供Raw轉換軟件使用用Jpeg拍攝,R1和B1數值僅在記錄影像文件時使用,沒有保留在Jpeg文件裡,因此後期無法修正Jpeg白平衡    

(上文來源:***白平衡原理***)



------------------------------------------------------------
藍色色溫暮光 (twilight)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知道所謂的暮光。
  中央氣象局民用曙暮光(Civil Twilight)用24小時制,以太陽到地平下6度之時刻為準,此時周遭景物可分辨,天空中一等星仍可見,地球自轉一小時為15度,太陽到地平下6度到日出等於要24分鐘運行,這24分鐘是拍日出色溫及日暮色溫黃金時段。
  拍日出及日落用曙光始及暮光終時刻最好用中央氣象局台灣各地曙光始及暮光終時刻,日出依曙的時刻加24分鐘,日落依暮的時刻減24分鐘。
(上文來源:台灣日出日落時間)

*查詢方式:「中央氣象局」網站,點選上方menu的「天文」,在點左方menu 的「曙暮光時刻」。然後選擇所欲查詢年度與月份。最後 Click on 「確定」。

↑ 2013年 5 月份的曙暮光資料
↑ 2013年 6月份的曙暮光資料

在日出之前或日沒之後太陽在地平之下的那段時間,地球的高層大氣依然為太陽光所 照射,高層大氣將部份的陽光反射至地面,使得地面的觀察者所見的周遭環境或天空並 未完全黑暗,此稱為曙暮光(twilight)。在定義上分為民用(Civil)航海 (Nautical)天文(Astronomical)3種,分別代表太陽面中心位於地平以下6度12 度18度之時。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 首頁>天文>曆象資料)


民用曙暮光 
在民用曙暮光的環境下,沒有人造光的照射,地平線與地面的景物依然清晰可見。
在早晨,開始於太陽的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結束於日出的時刻;在黃昏,開始於日落,結束於太陽的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
最明亮的恆星,包括行星,能在民用曙暮光之中被看見;像金星,很早就稱為「晨星」或「昏星」。在這個時段仍然有足夠的陽光,所以有許多的活動可以繼續在戶外從事,而不需要人為的光源補助。這個概念也被引用在法律上:汽車駕駛必須開亮車頭燈的時間,或是犯罪行為的搶劫是在白天還是夜晚發生的認定,前者是要加重刑責的。但是法律上所應用的不是太陽在地平線下多少度,而是大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30分鐘左右的時段。民用曙暮光也可以被描述為照明充足的極限,在早晨是民用曙暮光始,在黃昏是民用曙暮光終;在良好的天氣狀況下,地球上的景物仍能被清楚的分辨出來,地平線能清楚的看見;在大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沒有月光或其他的照明時,只有最明亮的星星能被看見。

航海曙暮光
是當太陽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線下6°-12°之間的時段。一般來說,在航海曙暮光下,已經不再能利用地平線在海上導航。
這是水手能利用知名的星來確認視域,並能看見的地平線作為參考。這個週期結束於黃昏,或是開始於黎明;也是在日出點或日落點附近地平線的照明使景物難以辨認的時刻。(通常在日出的黎明是指黎明之前,在日落的黃昏是指黃昏之後)。在開始的時候,在黎明,或是在黃昏,航海曙暮光結束之時,在良好的大氣條件下,沒有其他照明的情況下,地面景物的大概輪廓仍是可以區分出來的,但是精細的戶外活動則已不可能,地平線也已經模糊不清。航海曙暮光有軍事上的考量,英文縮寫的 BMNT (Begin Morning Nautical Twilight)EENT (End Evening Nautical Twilight),在計劃軍事行動時,會被考慮和使用。

天文曙暮光
天文曙暮光是當太陽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線下12°-18°之間,由高層大氣散射進入低層大氣的陽光。通常,天文曙暮光是天空不再被太陽照亮,並且黑暗得使所有肉眼可以看見的天體得以逐一呈現。
多數的臨時觀測人員都會考慮天空充分黑暗的天文曙暮光的極限,同時天文學家可以輕鬆的對像恆星這樣的點光源進行觀測,但是像星雲和星系這些黯淡與擴散的目標,只有等到天文曙暮光達到極限之後,天空完全黑暗了才能觀測。
在觀念上,肉眼能看到的最暗星視星等是6等,要等到太陽在地平線下18°以後才能看見,而在凌晨當太陽在地平線下18°以內時就會消失不見。但是因為光污染的緣故,在有些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可能連4等星都沒有機會看見,在任何時間都不用提曙暮光了。

在日落之後和日出之前的曙暮光持續的時間和觀測者的地理緯度有密切的關聯,在北極南極的地區,曙暮光至少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冬至的前後各一個月在極區沒有曙暮光);在赤道,日夜轉換間的曙暮光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這是因為在低緯度的地區,地球表面的運動幾乎是垂直於觀測者的地平線,因此在赤道附近的地區各種曙暮光都是直接且快速的穿越而過。而當觀測者在靠近北極圈或南極圈的附近時,地球表面的運動是以低角度朝向觀測者的地平線,因此觀測者穿越各種曙暮光區域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久。在溫帶地區的緯度上,在晝夜平分點與前後的時段,曙暮光的時間較短,在冬至前後的時間稍長,而在春末和夏初的曙暮光時間最長。

在一些污染比較大的城市,曙暮光並不明顯,一般日落後十幾分鐘天就被燈光照住了。
(資料來源:Wiki)


再來一篇簡潔有力的介紹:
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的一段時間內,雖然太陽在地平線下,但天空沒有全黑,這段時間稱為曙暮光(twilight)。曙暮光分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及天文曙暮光三種:

民用曙暮光(civil twilight):太陽在地下線至地平線以下6度的時間,這時雖然光線不足,但戶外物件輪廓仍可辨認,大型操作仍可進行。在香港(下同),這段時間約22至25分鐘

航海曙暮光(nautical twilight):太陽在地下線以下6至12度的時間,這時已看不到地平線,但可以看到天上較亮的星星。這段時間約26至30分鐘。

天文曙暮光(astronomical twilight):太陽在地下線以下12至18度的時間,這時天空已差不多全黑,天上只有星星及月亮作為照明。這段時間約26至31分鐘天文曙暮光過後,黑夜便正式開始。 (資料來源:甚麼是曙暮光)


[The End]
================================================================================

2017 大陸秋日行 - 長沙 (1020)

↑ 親愛的三叔與三嬸 鳥鳴啾啾的晨光中,我們在三叔家醒來。閒話家常,笑語晏晏。 三叔博學多聞、幽默風趣。歷史典故、地理知事、街頭小故事,隨口道來,便是滿堂笑語。 只恨我是個口拙的傻瓜,只會張口傻笑(@@)。 而我們多次返回大陸,不論是下鄉掃墓、市區觀光、風景旅遊,都有著三叔的細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