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18, 2013

水湳洞。 C形彎道 (也談色溫)

↑ 暮色更深,色溫的藍也更深。但...此時大貨車出現的次數比較多啊~  7:17pm  (ps: 6/7 - 18:42(日沒), 19:08 (民用暮光終))
連續兩個周五的黃昏,我和老公都現身東北海岸水湳洞附近的威遠廟,目的是拍攝 C 形彎道。
不曉得是誰這麼厲害,發現這個C形彎道,還找到這個拍攝方便的地點。給他拍拍手!

================================================================================
  • C形彎道拍攝地點:
拍攝地點很好找,就在水湳洞附近。
↑ 首先來到水湳洞,就是鼎鼎有名的陰陽海。 兩條路徑 (1) 北部濱海公路(本圖) (2) 金水公路。
↑ 原地轉個方向就是「金水公路」(後段名為「洞頂路」),山坡上錯落「台金選煉廠十三層遺址」。
↑  繼續前行700多公尺,看見右手邊「威遠廟」的標誌,請依指示右轉進入。
↑  往山上開約300公尺,右手邊豁然開朗,你可以停車,尋找合適的拍照地點。
 一般我們都是停在路邊,請注意不要影響人車進出。攝影人出外應該嚴格自律,絕對不可惹人討厭,過分打擾。
↑ 轉過這個彎就到了拍攝地點囉~  (下半圖的紅框是就這兩次的拍攝位置)
↑ 以 Google Map 來檢視我的拍攝構圖

6/7 與 5/31 取景比較:
↑ 6/7(左圖) 與 5/31(右圖) 取景比較
(1) 拍攝位置: (6/7)靠左邊 vs (5/31)靠右邊
(2) 使用焦段: (6/7)20mm  vs (5/31)24mm
問君喜愛哪一張?

我比較喜歡 6/7 的取景,比較完整的 C形,還帶上一點點前景的樹。 

================================================================================
  • 拍攝小筆記:
不是要說腳架、快門線、充足的電池、記憶卡、黑卡...(反正我還是說了),這些都是夜拍的基本配備。

C形彎道主要是拍攝天色暗下來後,來往車燈形成的C形車燈軌跡,還有黃昏至暮光終前天空之藍色暮光(有人稱為色溫)

拍攝小筆記:
1. 小光圈(20以下), 低ISO(100以下)。
2. 對焦,無限遠再調回來一點點。
3. B 快門,使用快門線。
4. 白平衡:若拍攝為 RAW 檔,建議 AWB(自動白平衡)。若為 JPG 則必須嚴守白平衡,因為拍攝完畢就無法反悔了。
5. 還是聽老師的話,取下保護鏡,以得到清晰的星芒。
6. 謹慎使用黑卡,不要搖晃到車燈軌跡。若造成軌跡斷裂,修圖會很辛苦。
7. 長時間曝光難免會造成噪點。我是依據老公的建議,使用 DPP 的印章功能來修掉噪點。

================================================================================
  • 《5/31的拍攝》日沒18:39, 民用暮光終 19:05,預計藍色暮光 18:35 ~ 19:05
5/31 初訪 C形彎道,使用 Canon 7D 與 17-55mm EFS鏡頭。
↑  6:16pm, 夕陽緩緩落下@5/31 初訪 C形彎道
 *夕陽篇:沒有雲霧遮掩的夕陽,依然十分明亮,隨便拍都會過曝,拍不出火球形狀。
只好出動黑卡,偏偏我的技術不佳,諸多失敗包含依然過曝,或是有明顯分際線洩露出黑卡邊緣。經過多次練習,終於進步到每三張可以取一張。(拍手,你也太容易滿足了吧!)


↑ 隨拍,6:45pm 等候 7點左右街燈亮起。
↑ 6:59pm, 街燈初亮,天空呈現美麗的藍色暮光。
*藍色暮光只有攝影鏡頭才看的到唷!
*另外,若使用 DPP 調整白平衡為「日光燈」(呈現藍中帶紫)」或「燈泡」(呈現純粹的藍)」,更可以展現出更美麗的藍色。

↑ 7:01pm, 原為 AWB(自動白平衡)顏色灰暗,調整白平衡為「日光燈」呈現出藍中帶紫的浪漫。
*此時有加偏光鏡,減少入光,增加鋪車軌的時間。這張的車軌最佳,曝光長達 50秒。
↑ 7:06pm, 依舊使用白平衡「日光燈」,喜歡藍中帶紫的浪漫色調。
↑ 7:11pm 藍色暮光逐漸消失中....
↑ 逐漸消失的藍色暮光,沒法以調整色溫或白平衡方式加出來...
↑ 奇怪的是,不過2分鐘後,多曝光8秒,這張的 AWB (Auto White Balance)又可以調出美麗藍色。

白平衡,讓我很頭痛。因為AWB(自動白平衡)有時無法顯出藍色色溫,但老公的 1D MarkIV 則無此問題,懷疑是 Canon 7D 的AWB問題。但還是建議使用 AWB,反正我拍的是 Raw 檔,如果 AWB不漂亮,回來再用 DPP 調整好啦!


================================================================================
  • 《6/7的拍攝》日沒18:42, 民用暮光終 19:08,預計藍色暮光 18:35 ~ 19:05
6/7 再次拜訪 C形彎道,使用 Canon 7D 與 16-35mm EF鏡頭。
謝謝老公借我這顆鏡頭,星芒超美的耶!
↑ 6:33pm 夕陽由雲隙探出的最後燦爛, (因為有雲遮擋,這張免用黑卡)  (白平衡:陰影)
↑ 6:55pm 華燈初上 - 海上遠山彷若仙山 (星芒漸顯威力)   (白平衡:陰天)
↑ 7:02pm 開始拍攝車軌 & 藍色暮光  (白平衡:燈泡)
↑ 7:06pm 藍色色溫的天光,美的不可思議  (白平衡:燈泡)
↑ 7:07pm 藍色暮光漸退 (白平衡:燈泡)
↑ 7:13pm 謝謝老公借我 16-35mm 看看那絕美的14道星芒,曝光40秒,星芒好長唷! (白平衡:AWB)
↑ 7:16pm 暮色漸深,暮光的藍也隨之加深。  (白平衡:AWB)
↑ 7:17pm 暮色更沉,藍色更深。但...這時候大貨車出現的次數比較多~   (白平衡:AWB)
↑ 7:21pm 藍色暮光終於完全拍不到,也調不出來。 (白平衡:燈泡)
*試著推遠鏡頭到 16mm,改變構圖,這樣也不錯,可以看到完整的雞籠山。
只是畫面左下方的空曠令人嘆息。
↑ 7:28pm 再度移轉鏡頭,還拍攝到山后小鎮耶。 (白平衡:燈泡,依舊藍不了)
↑ 7:30pm 拉近鏡頭拍攝山腳下小鎮,曝光130秒,黑暗中漸漸露出小鎮建築。
↑ 7:34pm 天光黯淡,但小鎮卻溫暖的明亮 
*信不信由你,拍完這一張忽然大停電。一片黑漆漆,沒路燈沒萬家燈火,我們趕緊開車逃離黑暗。事後沒查到當時這個地區發生了何事?


================================================================================
  • 懶貓小研究:照例來一些資料整理 *_*
------------------------------------------------------------
《拉長曝光時間取得完整軌跡》
為了得到完整C形的車燈軌跡,必須盡量使用小光圈(20以下)及低ISO(100以下),以拉長曝光時間。以我的取景,ISO100+光圈F20,大概必須拍攝50~60秒左右。假定時速 60km 左右,則需要差不多一分鐘的時間,好讓一輛車的走過全程約 800m 的長度。


------------------------------------------------------------
《藍色暮光。色溫
在太陽剛下山時,往往可以拍到美麗的藍色,我稱之為藍色暮光

色溫不是顏色的溫度,而是光源的顏色與溫度。以加熱標準黑體金屬使其發光,而得到光源顏色與溫度的對應表做為色溫標準。

色溫,這關係到顏色特性,一般的燈具也都有色溫的規格。色温高低計量單位是以 KelvinScale,也就是以K為單位(絕對溫度),一開始是凱氏於鋼鐵廠內觀察到溶解金屬開始至最高温度時,金屬發亮所呈現的顏色不同,而以數據單位記錄下來,後來就產生色溫的規格表。

色溫的定義:
絕對溫度K來表示,即把標準黑體加熱,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該黑體顏色開始深紅-淺紅-橙黃-白-藍,逐漸改變,某光源與黑體的顏色相同時,我們把黑體當的絕對溫度稱為該光源的色溫。

看到的光源色彩會隨不同的觀看者和其他條件(如環境、物體、光照和天氣狀況)而有所不同。色溫是將光源的色彩與放射能量的理論絕對黑體源比照的測量值,測量單位是Kelvin (°K)度。數值越低紅色越強,數值越高藍色越強。  

(上文來源:「數位蘋果網」的「色溫 ( Color Temperature )」)

後來其他的光源,也參考這個色溫表的定義,包含太陽光。

因為這是種跟別的光源比較時相逆的標準,黑體輻射體的色溫等於它表面的開爾文溫度, 使用了以19世紀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 - 第一代開爾文男爵為名的溫標。

白熾燈就非常接近於一個黑體輻射體。

然後,不少其他光源,諸如螢光燈(日光燈),並不按照黑體的放射曲線輻射能量,所以其經常和相關色溫(CCT)聯繫在一起,這是找到光源的感知色溫跟黑體最相近的方式。因為白熾燈並不需要這種處理,白熾燈的 CCT其實相當簡單,就是它那未經調整的開氏溫標值,像加熱的黑體輻射體那樣。

根據太陽在天空移動的位置,太陽的顏色會轉變成紅色、橘色、黃色、白色。在一天中,太陽光顏色的改變主要是大氣層的反射作用造成的,更通俗的話:是光線被改變了,跟體輻射無關

就算當太陽僅僅比水平線高一點,還是可以通過估計它的視色溫(視色溫會根據大氣情況改變)而計算出它的有效溫度。因此,就算太陽看起來是紅的,並且此時視色溫為2500K,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證實它實際上的有效溫度大約是5770K。

天空的藍色不是因為黑體輻射,而是由於大氣瑞利散射會將陽光「打散」,藍光比紅光更容易被大氣干擾,這個現象跟黑體的特性無關。

 (上文來源:Wiki - 色溫,嗯,好多技術名詞 ...@@)

*原來因為天空的藍非關色溫,難怪有人反對使用拍攝色溫的名稱。那...就讓我就稱之為「藍色暮光」好啦!



------------------------------------------------------------
《藍色暮光白平衡》
認識了色溫,接下來就是如何應用白平衡。

攝影中的「白平衡(White Balance)」是用來更正攝影眼(單純機械觀察)與人眼(會依環境光源,在心裡自動修正)的觀查差異。例如黃色燈光下的白色餐桌偏黃,但人眼觀查仍然會知道那是白色餐桌(因為心裡自動修正)。此時可以使用白平衡中的「燈泡」(減紅加藍),使餐桌的顏色還原為白色。

而原本用來消除環境光源影響的「白平衡」,也可以變成強化色調的工具。
比如使用白平衡中的「燈泡」(減紅加藍),就會使整體色調增藍,呈現出冷ㄉㄧ的優雅。

*色溫只涉及一個變數(以熱力學溫標K做單位),而白平衡同時牽涉到兩個(紅色值、藍色值)。 (上文來源:Wiki)



*這一篇也很棒:(圖片與文章來源:***白平衡原理***)
光映射到人的眼睛,波長決定了光的色相。在電磁波輻射範圍內,只有波長 380nm到 700nm的輻射能會引起視感覺,這段光波為可見光

光源表現的光色色溫來描述。當光源與黑體的輻射具有相同的色度 ​​值時,黑體所具有的溫度為該光源的色溫,用絕對溫度K表示。黑體在不同溫度下輻射呈現不同的顏色,所呈現顏色的色度​可在色度圖上標出彎月形曲線,稱為普朗克軌跡

人工光源中,只有白熾燈與黑體加熱發光相似,其色溫為2856K,呈現的昏黃色與黑體在2856K時發出的顏色一樣,鎢燈絲也接近此溫度。其它人工光源的光色,不是黑體輻射,只能比照黑體輻射同顏色時的溫度,這樣確定的色溫叫相關色溫。平時我們所說的色溫大多是指相關色溫。

和普朗克軌跡相交的直線為等溫線,線上各點的相關色溫相同,等於這條線與普朗克軌跡交點的黑體色溫。



光源的顏色包含兩方面:色表顯色性。人眼直接觀察光源所看到的顏色印象稱為色表,用色溫表示,是衡量光源色的指標。光源照射到物體後,人眼所看到的物體外觀呈現的色彩客觀效果,稱為顯色性,用顯色指數表示,是衡量光源視覺質量的指標。    



攝影對象的顏色會因投射光線的顏色產生改變,在不同光線的場合下拍攝出的照片會有不同的色溫,例如在鎢絲燈照明下拍出的照片會偏黃。人類的眼睛會自動修正這種因光線而產生的改變,但相機傳感器卻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所以,通過白平衡的修正,調整整個圖像紅綠藍三色的強度,以修正外部光線所造成的誤差。    



所有Raw轉換軟件,白平衡用兩個參數調節:色溫(精確一點是指相關色溫)和色調(tint)。調整色溫實際上是沿著色度圖上的普朗克軌跡(上圖中的彎月線),補償光源的光色(即色表,光源的視覺外貌)。調整色調是沿著橫跨普朗克軌蹟的相關色溫等值線(上圖中的鬍鬚線),補償光源的視覺質量(即顯色性,對影像的實際影響與相同色溫的參考光源下呈現之色彩的差異)。    

然而,相機並不測量或者記錄光源色溫,軟件內部也不用色溫作為白平衡調整參數。那麼,平時所說的白平衡數據,究竟是指什麼?    


Raw拍攝時記錄的白平衡信息,存放在Raw文件的標籤資料裡面,屬於廠商自定義數據(MakerNote),一般Exif軟件無法讀出。NEF文件(Niokon相機的格式)包含的白平衡信息共有三項:WhiteBalance(名稱,如白熾燈),WhiteBalanceBias(微調,如+1),ColorBalance (數值),標籤代號分別為0x0005, 0x000b, 0x000c。真正有意義的是第3項 ColorBalance ,就是我們需要的白平衡數據,它指紅色與藍色通道的增益值,所謂的增益(gain)是指信號的放大或縮小比例。對尼康單反而言,白平衡數據包含4個16位整數,前 2個整數的比值代表紅色通道的增益值,後 2個整數的比值代表藍色通道的增益值。    


這組數據可以是相機工作時根據捕獲的影像自動計算而得(自動白平衡),或者選用預設的白平衡數據(日光、螢光燈等),稱之為相機白平衡,紅藍通道增益值分別為R1和B1。用Raw拍攝,R1和B1數值保留在NEF文件的標籤資料裡,供Raw轉換軟件使用用Jpeg拍攝,R1和B1數值僅在記錄影像文件時使用,沒有保留在Jpeg文件裡,因此後期無法修正Jpeg白平衡    

(上文來源:***白平衡原理***)



------------------------------------------------------------
藍色色溫暮光 (twilight)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知道所謂的暮光。
  中央氣象局民用曙暮光(Civil Twilight)用24小時制,以太陽到地平下6度之時刻為準,此時周遭景物可分辨,天空中一等星仍可見,地球自轉一小時為15度,太陽到地平下6度到日出等於要24分鐘運行,這24分鐘是拍日出色溫及日暮色溫黃金時段。
  拍日出及日落用曙光始及暮光終時刻最好用中央氣象局台灣各地曙光始及暮光終時刻,日出依曙的時刻加24分鐘,日落依暮的時刻減24分鐘。
(上文來源:台灣日出日落時間)

*查詢方式:「中央氣象局」網站,點選上方menu的「天文」,在點左方menu 的「曙暮光時刻」。然後選擇所欲查詢年度與月份。最後 Click on 「確定」。

↑ 2013年 5 月份的曙暮光資料
↑ 2013年 6月份的曙暮光資料

在日出之前或日沒之後太陽在地平之下的那段時間,地球的高層大氣依然為太陽光所 照射,高層大氣將部份的陽光反射至地面,使得地面的觀察者所見的周遭環境或天空並 未完全黑暗,此稱為曙暮光(twilight)。在定義上分為民用(Civil)航海 (Nautical)天文(Astronomical)3種,分別代表太陽面中心位於地平以下6度12 度18度之時。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 首頁>天文>曆象資料)


民用曙暮光 
在民用曙暮光的環境下,沒有人造光的照射,地平線與地面的景物依然清晰可見。
在早晨,開始於太陽的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結束於日出的時刻;在黃昏,開始於日落,結束於太陽的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
最明亮的恆星,包括行星,能在民用曙暮光之中被看見;像金星,很早就稱為「晨星」或「昏星」。在這個時段仍然有足夠的陽光,所以有許多的活動可以繼續在戶外從事,而不需要人為的光源補助。這個概念也被引用在法律上:汽車駕駛必須開亮車頭燈的時間,或是犯罪行為的搶劫是在白天還是夜晚發生的認定,前者是要加重刑責的。但是法律上所應用的不是太陽在地平線下多少度,而是大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30分鐘左右的時段。民用曙暮光也可以被描述為照明充足的極限,在早晨是民用曙暮光始,在黃昏是民用曙暮光終;在良好的天氣狀況下,地球上的景物仍能被清楚的分辨出來,地平線能清楚的看見;在大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沒有月光或其他的照明時,只有最明亮的星星能被看見。

航海曙暮光
是當太陽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線下6°-12°之間的時段。一般來說,在航海曙暮光下,已經不再能利用地平線在海上導航。
這是水手能利用知名的星來確認視域,並能看見的地平線作為參考。這個週期結束於黃昏,或是開始於黎明;也是在日出點或日落點附近地平線的照明使景物難以辨認的時刻。(通常在日出的黎明是指黎明之前,在日落的黃昏是指黃昏之後)。在開始的時候,在黎明,或是在黃昏,航海曙暮光結束之時,在良好的大氣條件下,沒有其他照明的情況下,地面景物的大概輪廓仍是可以區分出來的,但是精細的戶外活動則已不可能,地平線也已經模糊不清。航海曙暮光有軍事上的考量,英文縮寫的 BMNT (Begin Morning Nautical Twilight)EENT (End Evening Nautical Twilight),在計劃軍事行動時,會被考慮和使用。

天文曙暮光
天文曙暮光是當太陽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線下12°-18°之間,由高層大氣散射進入低層大氣的陽光。通常,天文曙暮光是天空不再被太陽照亮,並且黑暗得使所有肉眼可以看見的天體得以逐一呈現。
多數的臨時觀測人員都會考慮天空充分黑暗的天文曙暮光的極限,同時天文學家可以輕鬆的對像恆星這樣的點光源進行觀測,但是像星雲和星系這些黯淡與擴散的目標,只有等到天文曙暮光達到極限之後,天空完全黑暗了才能觀測。
在觀念上,肉眼能看到的最暗星視星等是6等,要等到太陽在地平線下18°以後才能看見,而在凌晨當太陽在地平線下18°以內時就會消失不見。但是因為光污染的緣故,在有些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可能連4等星都沒有機會看見,在任何時間都不用提曙暮光了。

在日落之後和日出之前的曙暮光持續的時間和觀測者的地理緯度有密切的關聯,在北極南極的地區,曙暮光至少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冬至的前後各一個月在極區沒有曙暮光);在赤道,日夜轉換間的曙暮光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這是因為在低緯度的地區,地球表面的運動幾乎是垂直於觀測者的地平線,因此在赤道附近的地區各種曙暮光都是直接且快速的穿越而過。而當觀測者在靠近北極圈或南極圈的附近時,地球表面的運動是以低角度朝向觀測者的地平線,因此觀測者穿越各種曙暮光區域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久。在溫帶地區的緯度上,在晝夜平分點與前後的時段,曙暮光的時間較短,在冬至前後的時間稍長,而在春末和夏初的曙暮光時間最長。

在一些污染比較大的城市,曙暮光並不明顯,一般日落後十幾分鐘天就被燈光照住了。
(資料來源:Wiki)


再來一篇簡潔有力的介紹:
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的一段時間內,雖然太陽在地平線下,但天空沒有全黑,這段時間稱為曙暮光(twilight)。曙暮光分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及天文曙暮光三種:

民用曙暮光(civil twilight):太陽在地下線至地平線以下6度的時間,這時雖然光線不足,但戶外物件輪廓仍可辨認,大型操作仍可進行。在香港(下同),這段時間約22至25分鐘

航海曙暮光(nautical twilight):太陽在地下線以下6至12度的時間,這時已看不到地平線,但可以看到天上較亮的星星。這段時間約26至30分鐘。

天文曙暮光(astronomical twilight):太陽在地下線以下12至18度的時間,這時天空已差不多全黑,天上只有星星及月亮作為照明。這段時間約26至31分鐘天文曙暮光過後,黑夜便正式開始。 (資料來源:甚麼是曙暮光)


[The E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7 黃山秋日行 Day 4 - 1宏村 (1019)

↑ 宏村,月沼,最最美風景! 黃山秋日行的第四天,我們來到期待已久的「 宏村 」。 電影「 臥虎藏龍 」曾在此地取景,因而揚名國際。 而「宏村」最吸引人們的,卻是它的 美麗 。 美 在湖光倒影 。 輕輕搖曳的水面,收納水色天光,無語卻勝似私語。 水光映照黑瓦白牆,蕩蕩悠悠,憑添幾...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