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呈坎, 「永興湖」上的小拱橋,相得益彰。 |
午餐後專車前往黃山
呈坎景區遊玩,行駛距離約12公里,行駛時間約20分鐘。門票約人民幣 105元,65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件免票。
呈坎原名龍溪,始建于東漢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當時被廢的東吳太子孫和就居住於此。早在宋朝就被著名理學家朱熹讚譽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註1)
。
宋代,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註2)
從豫章(約今江西南昌)來此地定居,成為羅家一脈的祖先。明代中葉,羅氏先人還對古村和眾川河進行了大規模的工程治理。使古村完全處在 「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空間模式環境裡,具備了合理完善的村落結構。
呈坎整個村落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佈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在村落建設上,按先天八卦圖主四卦佈局形成:詮釋了水火相克生萬物,天地容萬物的先哲理論。同時呈坎村內古老的龍溪河宛如玉帶,呈「S」形自北向南穿村而過,形成八卦陰陽魚的分界線;村落周邊矗立著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個方位,共同構成了天然八卦佈局。人文八卦(內八卦)
與天然八卦(外八卦)
融合的巧妙佈局,使呈坎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這裡歷來被視為徽州的風水寶地。 (資料來源:
八方客)
呈坎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原名龍溪,因村落按《易經》陰陽八卦選址佈局,陽為呈,陰為坎,唐末易名“呈坎”。此村依山面河而建,坐西朝東,面對靈金山,背靠葛山。以潨川河為界,河東河西分別有上結山和下結山,龍山與龍盤南北相對。但實際上現在的呈坎村八卦格局是在明朝才形成,原先眾川河是從村中間穿過,到南宋時才感到風水不佳,於是開始改挖河道,將筆直的河道改向東面彎曲,民居建築全部位於河的西面,這才形成今天的陰陽八卦佈局。由於財力原因,這項工程從南宋開始,一直到明朝中期才完成。 (資料來源:
信天遊)
(註1):「雙賢」指羅頌、羅願兄弟。詳見文後所附文章「
梵鍾為墳而鳴:大明律政風雲」。
(註2):堂兄叫羅天秩,號秋隱;堂弟叫羅天真,號文昌。 (資料來源:「
梵鍾為墳而鳴:大明律政風雲」)
|
↑ 呈坎是 5A 級景區 |
|
↑ 呈坎景區簡介 |
|
↑ 呈坎景區導覽圖:龍溪河呈「S」形穿村而過;村外八座大山形成天然八卦。 |
|
↑ 另一張說明牌 |
等候導遊小周時,我們在入口附近拍照。細雨紛飛的呈坎,在陰鬱的天空下更添顯著古老的氣息。
|
↑ 景區入口就隱身於這一排徽式民居的後方 |
|
↑ 走過前一張照片中的徽式民居,就可以看見景區入口囉~ |
|
↑ 回望來時路 (請注意畫面中央樹下的石盆植物,意外成了我們的拍照熱點 *_*) |
|
↑ 細雨在葉子尖端形成許多小水珠,很是美麗。意外成為拍照熱點。 |
【永興湖】
永興湖是在2006年呈坎搞旅遊開發,在村西邊整理挖掘出的一個人工湖,它主要水源來自永興泉,使得湖水形成活水。 ( 資料來源:
八方客)
|
↑ 「永興湖」與對岸徽式民居 |
|
↑ 「永興湖」與對岸徽式民居 (Mami 版,前後景俱清晰) |
|
↑ 「永興湖」與對岸徽式民居 (Mami 版的另一方向) |
我們終於入場囉~
|
↑ 穿過重重拱門 |
|
↑ 最後一道景區入口的拱門 (左方又是一堵長長的徽式馬頭高牆,前方則是「曬秋廣場」。 |
【撕紙藝術展覽】
蔣勁華的手撕書法堪稱一絕,撕出來的字比我寫的還好看N倍。而且,連
報紙都可以撕得很書法呀!
相關報導:
「名家蔣勁華書法欣賞:他寫書法不需用筆墨,直接用手撕,撕紙書法」
「扯不扯?這些書法竟然是用手扯出來的」
*推測這個「撕紙藝術展覽」的位置,應該是位於最後一道景區入口的拱門之前。
|
↑ 信不信由你,牆上的書法作品全部都是撕紙藝術!!! @_@ |
|
↑ 這邊也是撕紙藝術唷! |
|
↑ 媽咪與厲害的撕紙藝術合影 *_* |
|
↑ 看清楚,這可是用報紙撕出來的書法呀 (拜 ) |
【曬秋廣場】
接著行到農家常見的「曬秋廣場」,這裡是小村落裡難得的大廣場。牆角芝麻排排站,場中曬著玉米、辣椒。想來這些都是為了遊客拍攝使用的真品道具呀,不然正下著雨,豈不白曬了。另一邊牆上掛滿紅燈籠,貼著紅色大字,真是俗又有力呀!
|
↑ 撐著粉紅傘的導覽小姐,為我們解說。我和妹認真聽講。 |
|
↑ 「曬秋廣場」十分開闊,眼前牆角堆著一束束的是芝麻 (ps: 芝麻腫子早已取下) |
|
↑ 這個屋簷十分華麗,但不知是何來歷 (我們也沒問@@) |
|
↑ 一旁的導覽圖,標示我們目前的位置(曬秋廣場),及遊覽路線(循紅色線條與箭頭前進) 。 |
|
↑ 「曬秋廣場」一旁掛曬著玉米、辣椒與芝麻,紅黃色豔,明亮討喜。 |
|
↑ 媽咪試玩拍攝全景圖,對於成品甚是驚喜! |
|
↑ 這邊牆角也曬著辣椒與芝麻唷,十足農家味! |
|
↑ 看到這一面滿牆的紅燈籠與紅色大字,媽咪心中大悅,來,合影一張。 |
|
↑ 再跟南瓜推合影一張 *_* |
一旁的永興湖,這湖雖是後來開築。但不可否認的...增添了許多美景。
|
↑ 秋日的滿塘枯荷,不難想像夏日的荷花盛放 |
|
↑ 永興湖風光 |
|
↑ 「永興湖」上的小拱橋,相得益彰。 |
|
↑ 再來一張雨中的永興湖風光 |
【龍福石】
據說這塊龍形大石,看起來是個「福」字。嗯,必須用一點想像力。
|
↑ 「龍福石」龍形的福字,你看的出來否? |
【平安坎】
位於永興湖畔。這道石「坎」,兩邊各有一隻石刻神獸把守。來到呈坎一定要摸摸神獸的頭,跨過平安坎,所謂「游呈坎一生無坎」。必須注意的是,過坎時
男人要先邁左腳,
女人先邁右腳。我們也入境隨俗的過坎,祈求
一生無坎。*_*
|
↑ 走進「平安坎」前的小廣場 |
|
↑ 「平安坎」說明牌 |
|
↑ 樹上結著紅彩帶,喜氣洋洋。前方的小拱橋,就是待會兒我們的入村路。 |
|
↑ 過嵌囉~~ 入境隨俗的摸師過坎,女生先邁右腳,祈求一生無坎。*_* |
【人字型牆頂】
在徽派建築歷史裡,馬頭形四方的牆頂,幾乎是清朝年代所建,而呈坎保留了難得的人字型牆頂,是明朝年代的徽洲牆頂,現在可是相當少見了。(資料來源:
欣中國)
|
↑ 人字型牆頂 vs.後方的馬頭牆 (照片來源:欣中國) |
|
↑ 意外拍到「人字型牆頂」(謝謝媽咪的照片) |
繼續前行。再入村的路上,一旁都有永興湖相伴。路旁放著圓形或八角形的拴馬石,是由村裡各角落收集來的。據說,兩種不同形狀的拴馬石,一為文官,另一為武官。
|
↑ 圓形的栓馬石 |
|
↑ 圓形的栓馬石 (另一方向,可見入村的小拱橋) |
|
↑ 照片左邊的黑色大門就是「鍾英街21號」的「石柱廳」 |
|
↑ 沒人時,趕快再拍一張。而前方拱門處就是「鍾英樓」 |
【 羅純夫宅】鍾英街15號,清代,木雕精美
羅純夫宅位於鍾英樓前方不遠。
羅純夫宅是一棟清代民宅,整棟房子兩進兩層,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裡面的主人還在此居住。這民宅門樓的磚雕非常可惜,在文革中被毀了,但卻是自己給砸的。據說當時紅衛兵看到門口的磚雕被砸之後,便以為這家已經被破壞過了就沒進去,所以裡面的木雕才得以保留。(資料來源:
onka8617)
羅純夫宅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有280多年的歷史。裡面的木雕保留的非常完整。進門左上方的木雕,為一隻猴子在搗馬蜂窩,立在一隻鹿的背上,有個成語叫“馬上封侯”,意思就是加官進爵了。右上方的木雕,是一位老壽星騎在一隻鹿的背上,拐杖上有一葫蘆“福祿壽喜”“福祿雙全”之意。
正廳內的理髮椅已經用了100多年,被稱為“百年理髮廳”,到現在還在使用,理髮師就是這房子的主人。今年已有80多歲高齡了。羅純夫是國民黨第二戰區唐式遵的少將參謀,也是清代最後一位翰林學士許承堯的乘龍快婿。 (資料來源:
魅力徽州)
|
↑ 前方粉紅色傘(導覽小姐)處,應該就是「羅純夫宅」 |
|
↑ 進入「羅純夫宅」鍾英街15號 |
|
↑ 「羅純夫宅」自己砸毀門樓的磚雕,以保全屋內的木雕 (照片來源:onka8617) |
羅純夫宅位於鍾英樓前邊,為鍾英街15號。大門由清磨的花崗岩石塊與水磨的青磚混合建造。(資料來源:
濃香散盡)
|
↑ 大門由「清磨的花崗岩石塊」與「水磨的青磚」混合建造 |
|
↑ 「羅純夫宅」內仍有居民,販售一些竹雕木雕 |
羅純夫宅裡的木雕保留得非常完整,木刻非常精緻,窗扇的絛環板刻畫系列文具桌椅傢俱圖案的,都沒有一處雷同。前梁、飛罩、撐拱都刻著浮雕,人物、飛禽、走獸各種博古圖案,極盡細緻。 (資料來源:
皖南風情)
美麗的木雕,我只拍了兩個。@_@
|
↑ 左上方的木雕是「馬上封侯」 |
一隻猴子在搗馬蜂窩,立在一隻鹿的背上,有個成語叫“馬上封侯”,意思就是加官進爵了。(資料來源:
onka8617)
|
↑ 近看「馬上封侯」 |
|
↑ 左上方的木雕是「福祿雙全」 |
一位老壽星騎在一隻鹿的背上,拐杖上有一葫蘆“福祿壽喜”“福祿雙全”之意。(資料來源:
onka8617)
|
↑ 近看「福祿雙全」 |
【鍾英樓】明代
鍾英樓是明代更樓,也叫過街樓。原為侍郎羅應鶴府報時用的,後來為村內打更、報時、報警之用。四面都有瞭望台口,每天二樓專門有人值班,白天報時晚上打更,整個村落七八百戶人家,不可能事事都靠人來通知,所以當村子裡面發生火災或來盜賊是,這裡一敲,全村人都知道,也就是相當與現在的110或119報警室。 (資料來源:
魅力徽州)
*順便抱怨一下,查詢資料時,出現「鍾英」及「鐘英」兩種,偏偏「鍾」與「鐘」的簡體字皆為「钟」,搞得我好亂呀!還好有鍾英街上的拱門有「鍾英」二字,終於水落石出。
|
↑ 前方拱門處就是「鍾英樓」 |
|
↑ 我們向「鍾英樓」前進 |
|
↑ 「鍾英樓」位於T形路口 |
|
↑ 「鍾英樓」的說明牌 |
|
↑ 由 T形路口的豎畫走出去,回望「鍾英樓」 |
|
↑ 離開了「鍾英樓」,繼續前行~~ |
【環秀橋】元代
潨川河之上的環秀橋,始建於元代,距今有700年歷史,它的背後藏著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傳說村裡一位婦人,丈夫外出去世,於是她籌錢建了這座橋,並以丈夫的名字命名。意思是:你已不在人世,可每當我走過這座橋,就會離你近一點,如同你在我身邊。如今,環秀橋上的環秀亭是村人休息納涼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
皖南風情)
*
潨川河,應該就是前文提及的
龍溪河 。
呈坎,古名
龍溪,還有一座「
潨川橋」。然後「
百度知道」上也說「
潨川河呈S形,正如太極圖中陰陽兩極的分界線。」
|
↑ 「環秀橋」是一座石頭橋身的木製廊橋 |
|
↑ 「環秀橋」曾於2013年中被山洪沖毀,後尋回木石構件約75%,於該年底修復。 |
|
↑ 倚坐在 「環秀橋」上的美人靠,觀景思古聊天,一樂也。(媽咪正站在後方拍照唷) |
|
↑ 站在橋上,回看左方來時路,潨川河水潺潺 |
|
↑ 站在橋上,望見另一方面的右方,是咱們的前行路 |
|
↑ 離開 「環秀橋」前行 (ps: 這位戴著斗笠的村民真有戲呀) |
【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清代
「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是我在徽州見過的最豪華的祠堂,共四進,前三進按山東孔廟格局來建,而第四進則按北京太和殿格式建,所以有「江南孔廟」和「江南太和殿」的稱法。
(資料來源:
onka8617)
羅東舒祠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北、坐西朝東、面靈金山、臨潨川河,係呈坎前羅後裔為祭祀13世祖羅東舒而建的家廟建築,俗稱新祠堂(因前羅還有祭祀始祖羅文昌的文昌祠,俗稱老祠堂,故名)。貞靖祠,全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整個建築群包括照壁、櫺星門、左右碑亭、儀門、南北兩廡、露台、享堂、後寢、寶綸閣以及女祠、雜院和廚房等,通面闊26.5~30米,總長79米,建築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佔地4.5畝。
(資料來源:「
羅來平」)
照壁面闊26.5米、高4.5米、呈彎弓八字形的磚牆。照壁又稱影壁、屏風牆。風水講究導氣,但氣又不能直衝廳堂或臥室,否則就是不吉利,所以要在大門前設一堵牆,把沖氣擋一擋。為了保持氣暢,這堵牆又不能太高,更不能封閉。但東舒祠的照壁不是為了防止沖氣,而是為了防止羅氏祖先所積富貴靈氣,從水口外洩。
祠堂的頭門為「櫺星門」,櫺星門為6柱5樓石牌坊木欄柵門,兩側各有一高5米的斜格圖案邊牆與高6米的南、北院牆垂直相交。高聳的南、北院牆各有一個高3.75米、寬1.5米、上圓下方的洞門。照壁、櫺星門、南北院牆自然圍合成東舒祠第一個院落,是村民出入聚散東舒祠之所,因而俗稱門坦。東舒祠的門坦和所有天井院落一樣,全都是用花崗岩條石鋪築而成。照壁與石板路之間原有8對碩大旗桿石,可惜“文革”後已不復存在,今日所見大小不一的6個旗桿石已非原物。
(資料來源:「
羅來平」)
左右碑亭位於櫺星門進去的第二個院落 南北兩端,院落由櫺星門、儀門、南北院牆圍合而成,中間是4米寬的甬道。左碑亭內藏22世祖羅應鶴撰寫的“祖東舒翁祠堂記”碑一塊,係原物。右碑亭內藏族人捐資修建東舒祠的“功德”碑一塊,也係原物。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 左右碑亭,亭内有碑,刻有祠堂記和建祠考工記。 (照片來源:信天遊) |
傻傻的遊客─我們,只知走入「
櫺星門」,接著看到「儀門」,其他一概不知。呵呵~~
|
↑ 祠堂的頭門為「櫺星門」,五開間六根石柱,牌坊式木製黑柵欄。 |
第二道門為儀門,分三道門,中門 平時不打開,只有羅氏家族祭祖或議大事或者來貴客時才大開中門,而且是輩份高者走中門,其次走兩邊。中門上方懸掛《貞靖羅東舒先生詞》牌匾。(資料來源:
onka8617)
儀門7開間,面闊26.5米,進深10米,草架硬山頂,脊高9.5米。儀門東西兩面各有一色花崗岩方形檐柱一排,正中間2檐柱有副長聯,係羅應鶴所撰。聯曰:“教子有遺經,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左傳;傳家無別業,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可以講這幅楹聯是東舒祠的靈魂所在,寄託了羅應鶴對後世子孫的全部希望。長聯爲藍底金字,今已不復存在。中間開間最大,有兩扇正門,分別彩繪有秦叔寶和尉遲恭兩大門神,以示顯赫。兩側還有抱鼓石一對,給人以威嚴的感覺。
正梁高懸長4米、高1米“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祠名匾,原係明朝江西泰和郭子章大司馬(兵部尚書)題識。可惜已不復存在。今祠名匾系我國當代著名古建文博專家羅哲文所書。正門平時關閉,只在祭祖、迎嘉賓、進神主或其它重大活動時才開啟。兩邊2開間各有閥閱邊門1個,邊門也是兩扇,平時只開1側邊門,必要時才兩側邊門同時開啟。
南邊房側牆前還有為美國安思遠等捐資修葺東舒祠而立的功德碑。安思遠在香港發起成立“中國文物藝術修復基金會”,為東舒祠募捐到55萬元,使其第二期修繕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故立碑紀念之。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 第二道門為儀門,共分三座門。我們只照了中門,還有上方的四根戶對及門旁一對門當。 |
儀門進去是一個「面積達400平方米四水歸堂四合院」,即東舒祠第三個院落,由享堂、儀門、兩廡圍合而成。是族人聚會場所。大院中間是一條4米寬並略高於兩邊地面一個台階的甬道,直通享堂前的露台。甬道是行大禮的大道,是昔日祭祖、迎嘉賓、進神主或其它重大活動開啟儀門、享堂中間門迎接貴賓、族中要人和恭迎神主入堂之大道,平日族人一律由兩廡走廊出入。甬道右方有400多年樹齡、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宛如天然大盆景、被譽為“江南第一桂”的大桂花樹一株,構成東舒祠內一大景觀。
「南北兩廡」均為5開間,進深4米,脊高7.5米,兩廡外牆南北突起,單坡屋面向院內傾斜,兩牆相距30米。兩廡地面高出院落60公分,簷廊中間各有一個僅有2個台階的石級甬道與院落相通,台階兩側均有雕刻精美、無一雷同的“夔龍戲靈芝”石雕欄板各5塊,合計是20塊。舊時兩廡是堆放祭祖器具、各種雜物以及族長、房長、管事人員議事、接待來訪、處理日常事務之所。今北廡係作辦公接待之用,南廡則為古匾展示。
「露台(享受膏漬之台,俗稱拜台,拜祖宗之台也)」位於享堂正前方,高出甬道2個台階,計40厘米,高出地面70厘米,而低於享堂1個台階,計20厘米,面闊16米,深5米,面積80平方米。位置顯要,是舊時前羅祭祖時供奉整豬整羊和香火,以昭示天地之所。拜台南北兩端也有石級甬道與院落相通,拜台三面都有雕刻精美、各具風采的花鳥石雕欄板,共計18塊。石級甬道兩側均有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小巧玲瓏的倒立小石獅一對,作為石級甬道護欄收結裝飾,使大院顯得寬敞、莊重、典雅、氣魄。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 甬道右方有400多年樹齡,被譽為“江南第一桂”的大桂花樹一株。 |
|
↑ 甬道左方的「南廡」,今為古匾展示。 |
享堂5開間,面闊26.5米,進深3開間、22.5 米,可容千人。草架硬山頂,脊高13.6米,採用減柱造和徹上明造,山面為穿逗式,樑柱粗大,為江南不多見,顯得高大雄偉。正面是22扇高大格子門,令人遺憾的是中間格子門上方高懸的明太史董其昌為羅應鶴題寫的藍底黑字《大司徒》匾同東舒祠其它幾百塊匾一樣今已不復存在。
門前階簷石是用長6米、寬1米、厚15公分的花崗岩巨石鋪成,這樣大的階簷石實為江南所罕見。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 借一張網路照片,用真人量尺來彰顯「享堂」的高大。 (照片來源:onka8617) |
享堂正梁高懸“彝綸攸敘”巨匾,長6米、寬2.5 米,字大過人,係董其昌所書。因此匾太大太重,無法把它放下來,才得以倖存,因而十分珍貴。”彝倫攸敘” 4字源於《尚書》,意思是羅氏子孫應嚴格按照倫理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和人際關係。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彝綸攸敘」巨匾,長6米、寬2.5 米,字大過人,係董其昌所書。 |
|
↑「彝綸攸敘」的每個字都比一個普通成年男人還高大,真是偉大呀! |
第三間是享堂,最值得一說的是4個金絲楠木的柱子,一根柱子的價值上億元,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資料來源:
onka8617)
很喜歡下面這兩張網路照片的光影。
|
↑ 再借網路照片,看見中間那四根金絲楠木的柱子。 (照片來源:onka8617) |
|
↑ 再借網路照片,看見中間那四根金絲楠木的柱子。 (照片來源:onka8617) |
|
↑ 三借網路照片,由另一個方向來看那四根金絲楠木的柱子。 (照片來源:信天游 ) |
|
↑ 近看金絲楠木,很美齁! |
後寢又名寢殿、寢堂,在整組建築中最精華、最光彩奪目。
高出天井地面1.3 米,面闊30米,進深10米,淨高6米。有3個石級甬道和3個3開間,外加左右兩個樓梯間,共計11開間,為民間建築所罕見。
石級甬道兩側和簷廊前,計有精美幾何圖案石雕欄板26塊。檐柱為10根造型優美的石柱,樑架的斗拱、雀替、樑頭、駝峰、叉手、蜀柱、平盤斗等構件均雕有各種雲紋、花卉、鳥獸等圖案。雀替“鰲魚吐水”透雕細膩,生動、傳神,梁坊木構包袱錦彩繪精緻典雅,歷450餘年,仍圖像清晰,色澤艷麗,令人稱奇叫絕,堪稱民間彩繪當中不可多得之珍品。
後寢置放成年男性靈位,是逝者在陰間的天堂,故雕樑畫棟極為講究。
東舒祠後寢係21世祖羅潔宗(1494-1553)於明嘉靖1540年所創。呈坎《前羅族譜》載;“後寢幾成,遇事中輟,因循垂七十年”。至於是什麼原因,則沒有說。可能是後寢9開間、彩繪用了黃色,“鰲魚吐水”的魚頭雕成龍頭狀等原因,為朝廷所不允,故後寢完工後,整個工程便停了下來。這樣,後寢就比整個東舒祠早建成70多年。迨至萬曆壬子年(1612) “諸宗人因謁廟而思祖功,見遺規而慨締造之不易”,遂由榮歸故里的隆慶進士、右僉都御史、22世祖羅應鶴(1540 -1630)主持續建歷5載而功成。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 後寢高出天井地面1.3米,面闊30米,進深10米,淨高6米,有3個石級甬道。 |
|
↑ 借四張網路照片來欣賞後寢梁柱上美麗裝飾 (照片來源:信天游 ) |
東舒祠完工後,後寢仍只有一層,顯得太低,與整組建築不相稱,故23世祖羅人忠(1572-1638),又於1617年在後寢草架頂上加蓋了一層樓閣,全部木構架安放在後寢檁條上,樓板高出天井地面9米,同時外加2個樓梯間,使後寢面闊由原來的26米增至30米,開間也由原來的9個增至11個,在底層與樓層之間,多了一個草架隔層(技藝之面,由此可見一斑),坡屋頂,脊高達16米,從而把整組建築推向高潮。佇立享堂抬頭仰望後寢,倍感氣勢巍峨和美崙美奐,一種莊嚴、肅穆、神聖、崇高的感覺油然而生。
舊時寶綸閣是用來珍藏寶物。綸指御賜品,包括詔書、衣冠以及其它物品,諸如祖先畫像、族譜、典籍,書畫、文獻資料等的,故名寶綸閣。樓簷中間高懸的“寶綸閣”巨匾,係明孝子吳士鴻所書。
(資料來源:「
羅來平」)
|
↑ 「寶綸閣」位於後寢的二樓 |
|
↑ 檐柱為10根造型優美的石柱 |
|
↑ 借一張網路照片,看一下檐柱上方的木架結構 |
誰讓我是地圖控,看到地圖就會忍不住想要留下&好好研究。
又,(上)(下)兩圖間的文字,是我的小筆記。*_*
|
↑ 借來【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的縱剖圖(上)與平面圖(下), (圖片來源:「羅來平」) |
出口附近
|
↑ 在出口附近,.回望呈坎的民居,頗有古意 |
|
↑ 回望出口與徽式高牆(這是明代的「人字牆」唷) |
|
↑ 看一下媽咪的全景圖 (越拍越好了 ) |
|
↑ 最後回顧,潨川河之上的「潨川橋」。 |
我們在呈坎逛了1.5小時,回顧旅程:
我們看了一座
元代的廊橋「
環秀橋」、
兩間
明代商賈富商的豪宅「
下屋」「
燕翼堂」、一座
明代鐘樓「
鍾英樓」、
一間
清代官家的精緻駐台「
羅純夫宅」、一間
清代祠堂「
貞靖羅東舒先生祠」,
時間上含括元明清三代,種類上有橋、祠堂、更樓、商宅、官宅,也初步認識了徽式民居的建築要素,算是一趟豐富的徽式建築知識之旅。
「徽派建築」推薦文章:
關於徽式建築,因我當時不懂(現在也只懂了一點點),拍照的重點也不對,所以只好請出網路文章來介紹徽派建築囉~
「呈坎」推薦文章:
========================================================================
【大陸秋日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